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13681|回复: 0
go

特别关注:盛慧珍在治疗性胚胎克隆前沿领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7 
威望
97  
包包
314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0: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日期: 2003-08-27 今日/总浏览: 1/7699 O1 F; W& U3 g1 B7 d& Q( d
2 \$ m" I3 W" s9 ^

! l3 p0 C5 D; }0 w7 E7 p& d: k, P
0 D1 _/ `, z2 S- J- ^( ]+ e6 P  M5 A/ S; p1 z- b, R

- y* R% i1 r4 J( l; M4 X) @8 P, Z( o, c8 D: O

/ r6 |8 h: V" y$ K8月13日,我国《CellResearch(细胞研究)》杂志刊登了中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女科学家盛慧珍教授在“治疗性克隆”研究领域的出色成果,一时间盛教授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科学界瞩目的焦点人物。盛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运用克隆技术,从外科废弃的皮肤组织(包括2名5岁男孩和2名成年男子的阴茎包皮和1名60岁妇女的面部组织)中提取了细胞,并将这些细胞融合到新西兰兔的去核卵母细胞中,成功获得400多个融合胚胎,其中有100多个发育至囊胚阶段,从而获得了干细胞,这是国际上第一例人兔融合胚胎成功的报道。
! L9 @* j- U/ r# J$ W. T
0 W- f1 I" ~* N+ V- k4 L4 r  论文曾被国际大杂志拒绝发表
) u- j0 z% |, k& H* l  《CellResearch》虽然是英文期刊,却是我国出版的权威期刊。该期刊刊登了盛教授等人的研究论文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自然”杂志于14日拟文提醒生物界注意中国的融合方法有希望为获取人胚胎干细胞开辟新路。同时考虑到该新闻的重要性,“自然”杂志编辑部特地将该新闻列入免费阅览栏,以扩大影响。同时,华尔街报和华盛顿邮报也分别以“中国科学家报道干细胞研究突破”和“克隆产生人兔杂交胚胎”为题目,对该突破作了报道和评论。& M; T6 P& B6 G3 P' A; t3 R
  然而,记者从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的主任沈铭贤先生处获悉,就是这项中国科学家做出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却在2年来向国际大杂志投稿时连续受挫。沈主任说,这样重要的研究成果,如还不及时发表,可能会被别国科学家抢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主办的英文双月刊杂志《CellResearch》决定发表此论文。该文章发表24小时内立即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这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好的论文不管在哪里发表,只要这份期刊进入了国际检索系统,就会产生影响,“是金子就会发光。”) A) B# m! T* p8 \  G' T- N, S; z
  记者随即与盛教授取得了联系,因她正在美国处理工作,所有的采访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8 j- n8 {$ Y) O" m; Z' A* _
: Z; S" e( a! d' T  d4 M
  拒绝缘于3点质疑: R. x, n( K' d4 x+ ?, M! K0 `
  问:据说国际大杂志拒绝刊登你们的成果,是因为对你们的试验还存在争议,他们的争议点主要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争议?5 y% v# B3 O1 b0 l
  答: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三个观点。
! Y1 z6 M- |. i# j  1、人体细胞核可以被重新启动并发育到囊胚阶段。  Z8 m% e6 ^4 t7 V
  2、人体细胞核重编程可以用非人哺乳类卵母细胞来执行。# f+ d' X2 M: p7 E9 ^% h8 T% A
  3、从人体细胞起源的囊胚中可以分离出胚胎干细胞。三个观点说明“治疗性克隆”路线是有可能走得通的。这说明,在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7 f; C7 l: \  q- c. z  这个结果太出乎西方科学界的意外了。首先,这些实验所论证的观点突破了数个生物界认为“几乎不可能”、“极难”甚至“完全不可能”的概念,跑到主流思想的前面去了。例如,将人体细胞重编程后发育至囊胚,一些西方公认的一流实验室做了几年没有突破,因此认为“几乎不可能”,“极难”,但我们实验室突破了。其次,这个实验不是用人的卵母细胞做成的(它们来源太珍贵,太稀少,舍不得用它们来做预实验、来建立实验条件),而是使用兔的卵母细胞做成的。按照经典概念,更觉得“完全不可能”。因为按照经典概念,线粒体是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编码的13个多肽必须与细胞核DNA编码的其它蛋白相配合才能组合成供能链,否则细胞会发生供能危机。因此,许多主流科学家一开始完全不相信我们的实验结果是真的。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提出了许多质疑,反复对话,调查,上海实验室也按照他们的要求增补了许多实验以论证这些结果的可靠性。现在,许多主流科学家都接受了我们的实验结果,认为这是真的,所以现在世界的各大杂志大报纸的报道对我们发表在中国杂志上的报道都相当积极和肯定。这项研究所说明的观点跑到主流思想前面去了,是“争议”、“怀疑”的原因之一。/ o, s7 F" S3 D+ @% q6 n" [8 ?" l
  国际上“争议”、“怀疑”的原因之二是因为文章说明的三个观点中前二个观点的论证实验已基本做全了。但对于第三个观点的论证实验还未全部做完。我们对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分析论证目前还只达到了不久前公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的鉴定标准”中的大部分指标,而不是全部指标。还有不少科学家对这点持怀疑和保留态度。这是非常自然的。对这一部分的鉴定和分析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给科学界满意的答复。" c& q7 n. }: q' v
  “争议”、“怀疑”的第三个原因是这个实验整个是在中国做的,全部“中国投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许多西方科学家不相信中国有可能把这个世界级难题攻下来。这是许多人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个假故事”的原因。但这种看法并不代表主流,科学界的主流是公正的,他们有怀疑会公开提出,只要你能用证据来证实你的结果,不管该实验来自哪个国家,由谁执行,人们都会接受和承认的。因为科学是基于事实的。只要这个实验结果是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用事实说话。3 X5 O8 D! U1 I4 S+ {( a/ u# A
+ }8 g; m8 I( N# f# m; S
  “在治疗性克隆研究方面,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8 c+ V* W) E: |$ O  Y  问:盛教授,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这项研究的,为什么会选择用兔子的卵母细胞?
2 j. A; q+ _8 x6 e7 E1 h  答:我们是1999年开始这项“治疗性克隆”研究项目的。在设计试验方式之初,我们就想到了一个问题,由于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技术试验,而且为了熟练这项技术必须不断重复,这样必然需要大量的卵母细胞。而我们无法得到人类卵母细胞。根据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决定选用兔子的卵母细胞。
& r# f* s* F9 W$ b1 ^: b0 n1 d  问:科学界认为,因为不同物种间的细胞核和线粒体间存在不相容性,许多不同物种间的杂交是不稳定的,您的试验存在这种问题吗?+ M" c6 U3 }- ?. k8 {
  答:兔线粒体DNA与人核DNA编码的蛋白会因种系相差太远而不相配,这两者在一起预计是不能形成供能链的。但我们在核移植胚胎和干细胞中并未观察到供能危机,可能原因有:
! M3 G) ~* @1 |# B  1)在核转移中,因为是将整个体细胞融合入去核兔卵母细胞中的,所以人的线粒体是带进去的。. O  i1 E5 @2 P4 W2 w2 g) q: A2 |! q1 u
  2)我们初步实验资料显示,人线粒体DNA在必要时会增加拷贝数,这样也可能解决供能。关于融合后细胞的稳定性,还需长期考察。
# |% H- g0 v6 ]5 p7 g  问: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 E) D6 C4 Y& u+ u  h9 @( O
  答: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治疗性克隆”获得与病人基因型一致的胚胎干细胞。我们关于“治疗性克隆”的研究结果在“CellResearch”杂志上发表后,在全世界范围引起了反响。Nature(自然杂志),TheWallStreetJournal(华尔街报),WashingtonPost(华盛顿邮报),均在文章发表的同一天和第二天做出了即刻反应。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报都在网站的头条进行了报道。自然杂志称“中国的融合方法有可能为获得人胚胎干细胞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为了扩大宣传范围,自然杂志编辑部还特别做了决定,将该报道破例列入“免费阅读”,使每个人都可以见到此新闻。
- c( t2 G. x* s' t  我们并没有刻意宣传过我们的研究结果,“CellResearch”是中国最好的学术刊物之一,但绝没有“自然”、“科学”、“细胞”这些大牌杂志的影响力。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完全是由这项研究结果本身在战略全局上的重要意义所决定的。7 O3 x0 G5 G# n; g' C/ N2 ]
  问: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治疗性克隆”?
4 ?; v. O1 X/ N+ p2 N6 T  答:科学界普遍认为干细胞研究有可能为解决一大批医学问题开辟新途径。胚胎干细胞又是其中最有潜力的干细胞类型。但胚胎干细胞应用于临床会遇到和器官移植一样的问题———免疫排斥。原理如下:当病人接受来自别人的器官或细胞时,病人的免疫系统会对移植物进行辨别,假如免疫系统认出移植物不属于“自我”,就会对移植物发起攻击,将移植物作为“异物”、“入侵者”排斥掉。因此,免疫排斥成为干细胞为临床服务方向上的一个带普遍意义的瓶颈问题。- h' J7 t' u/ O, V4 B
  “治疗性克隆”方案正是为解决“免疫排斥”问题而设计的。其基本思想为:从病人自身取出很少量的细胞(如少量的血液或组织),将病人细胞植入去核的卵母细胞(该过程称为核移植),卵母细胞中含有必要的因子和环境,可以将病人的分化细胞的核重新启动,使体细胞重新回到早期胚胎状态(该过程称为体细胞重编程)。将体细胞重新启动后形成的胚胎在体外培养数天后发育到囊胚阶段,再从囊胚中获取胚胎干细胞。由于这样来源的干细胞是由病人自己的细胞核重新启动后编码的,它绝大多数遗传背景和生物特性与病人自身细胞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将这类干细胞或其分化子代植回到病人体内,病人的免疫系统会把她们识别为“自我组织”,而不加排斥。这样,干细胞所生成的功能性组织就可以在病人体内长期存活。该方案简称为“治疗性克隆”。
! {( `+ {2 c$ f  “治疗性克隆”方案提出已有5年多了,全世界许多一流的实验室都在攻关。但都遇到了许多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因此科学界曾经普遍怀疑这条路线是否有可能实现。% K" T1 B% L2 C  [8 u# s
! o1 t) X* K" d/ Y+ ?2 O0 u% I
  “我从心底为我们这个集体骄傲”: q: {% b' |/ o# W3 d# M) c
  问:你们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5 b" p6 J! y: r- p* c/ Q+ F
  答:在科学实验的选题上,我们实验室一直坚持选具有原创性的课题,因为这对国家科研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实验室建立以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促使我们不辜负信任,做国家最需要的东西。但做原创性课题在科研上风险极大,在舆论上是要随时准备听“质疑”、“审查”的。这点我们有思想准备。实验结果是课题小组的全部人员在过去4年中踏踏实实,含辛茹苦培植起来的。每个实验都设严格对照,主要结果经过几十到上百次的重复证实。只要是真的结果,它就不怕“质疑”,而且会在质疑争论中光大。我们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只是个开头,今后将继续完成许许多多的后续试验。( ^3 n' I' F, m$ m4 |9 l! p9 Z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的这支科研队伍的素质。这支队伍只有4年多的历史,但养成了踏实苦干的作风。大家知道攻克世界难题绝不是容易的,都在尽力拼搏。尤其是文章的第一作者陈莹。“治疗性克隆”是她的博士生课题。在过去的4年中,她很少有星期天。她知难而进,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从未退缩,从未叫苦。实验室其他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也一样。他们很清楚国际标准在哪里,自己的课题进展离这个标准还有多远,都在不声不响地拼。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老师,我从心底里为他们骄傲。
2 i  c# `: d! D, j2 d  m) X# z9 W  还有就是我们的合作者,中科院动物所陈大元老师领导的克隆小组,中南大学夏家辉老师领导的医学遗传小组,中科院健康中心孔祥银老师领导的分子遗传小组,中山大学黄绍良老师领导的干细胞小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的丁文祥老师都在课题需要的关键实验上给予无私、及时的支持,与他们的合作非常愉快而又有成效。1 }5 b8 k5 S% ?+ T- c
  这样重大的课题,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我只是提出了课题,组织和指导了课题。但具体实验和组织执行工作全部是由实验室成员齐心协力拼出来的。中心的学生、老师和我一起分享了多少个难眠之夜,在一次次失败面前,师生之间多少次相互鼓励。中心的工作人员把实验室当自己的家一样来管理,学生和老师一起对一次次实验结果一丝不苟地论证和分析。这些是实验进展的基础,实验是这支队伍做出来的。除了看得见的实验室脚踏实地的工作,还有看不见的国家的、各级领导的支持,没有他们,实验室不可能在上海建立和发展。所以这件事情绝非个人力量所为,我希望媒体不要捧我个人。此外,“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还只是个开头,这条路能否最后走远,还需实验,所以不应过早乐观。. }4 V/ I3 U: b
4 P- y# }3 S! h1 O+ Y
  “在伦理上争议不大”
& d- u9 N9 Q0 m* r$ O* H4 I' G  问:2001年,中山大学也向媒体报道过他们的类似研究,但没有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而且当时遭遇了严重的“伦理”质疑。但是这次你们试验的伦理方面,国内外就“伦理”问题的质疑声却不高,这是为什么?2 f4 W9 J, i* P6 O( Y
  答:首先,我想说的是,人兔融合试验的结果尽管现在才正式发表,但在2000年下半年就在国内的科学会议上首先提出了。
- x2 E% O6 q% H; ^  从科学上讲,将人体细胞与去核的动物卵母细胞融合,这样形成的胚胎,其染色体全部是人的,去核动物卵母细胞主要提供了一套因子,可以对人体细胞核进行重编程。这套因子及卵母细胞携带的其它绝大多数蛋白和RNA在后面的胚胎发育中都被降解了。因此,最后带入胚胎干细胞的主要卵母细胞成分就只有线粒体DNA了。因为线粒体DNA只编码参与供能链的13个肽,并不编码与“人”特征有关的任何蛋白,也不编码与免疫有关的分子,因此在伦理上应不会有太大争议。* F; D, N; b) F4 \/ Y! Y$ [: R5 m5 D
  另外,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已制定了针对上海地区的“胚胎克隆研究的伦理准则”。我们的实验完全遵循了这一准则。
8 F/ ~/ Y8 B4 S$ Y& {+ z/ }  关于伦理方面的问题,记者也电话采访了中国基因组南方中心伦理委员会的主任沈铭贤先生,沈主任说:“在盛慧珍的论文发表前,我们委员会对它进行了严格的鉴定,完全符合我们的伦理准则要求。我们公布的伦理准则,主要有3个内容:不能进行生殖性克隆;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过14天,这个规定是与国际上一致的,因为超过14天,细胞团增大,神经细胞会生成;另外,不能进行人兽配子杂交试验,它会引起人兽染色体混合。盛慧珍的试验只是进行基础性的研究,胚胎成活不超过7天。重要的是,我们这次的程序完全与国外一样,即论文发表前进行伦理方面的审核,这样国外的媒体也不会找茬。所以我们的科学家今后也应该有这种意识。”/ n( s" u3 R- b* p

. Z9 w7 ?: A/ J2 ~3 }2 n  名词解释:
/ u& L3 `% d6 o) j- g& p1.干细胞相关术语3 s3 e6 m7 o3 c! w1 e$ f
  DNA:构成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的缩写。
( C/ D2 H3 ?" h+ F0 H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个特定位置的DNA片段,是一种遗传功能单位。一个基因可直接指导功能酶和蛋白质的合成。0 P+ ~  S! C" W/ c+ S, @! o
  体细胞:除卵子或精子之外的细胞。
2 u( m( T* ^% K! m7 B+ ~  体细胞核转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去核卵细胞的过程。
0 D( W. k: I: e( S7 y  e9 \( s7 O- ]  干细胞:一种经培养可进行不定期分化并产生特化细胞的细胞。1 r) g+ e0 C1 O0 O$ u
  多能干细胞:可分化出一种器官的多种组织的潜能。5 J6 n, ]* M. l  @
  全能干细胞:具有无限的分化潜能。全能细胞能够专门化外胚膜和组织,胚胎和所有胚后期组织和器官。/ C) U# g: j- T  J) U' g* K
  专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成专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比如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2 Y6 a% c" {( ~( h, V
  囊胚:胚胎卵裂期后的发育阶段,一般含64~128个细胞时称做囊胚,呈球状。% l6 G7 R3 w( v* o& c6 u1 U& g
  2.细胞融合
# l: }3 W5 X1 |' s1 E, ]9 R  指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有性繁殖时发生的精卵结合是正常的细胞融合,即由两个配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二倍体。
1 g4 `8 \7 l. V) z4 a3 F. q) H. k4 h

% F' O$ A( k# E) W- X  q
: e  J/ E! `1 f; ~( h* {; O, K
# m: O" H: b" C7 B* o' @  W+ v' ?. Z/ I' m$ v- t8 V, ^5 [
作者:
9 R% E  t6 h+ L) c来源: 科技日报
% U0 j' y4 m* x发布者: 亦云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8 16:5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