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0116|回复: 7
go

肿瘤特征呈现的先后顺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5-6 00: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1-5-6 00:48 编辑 5 q9 C7 X: W+ S% R4 V

' N8 x/ v7 ?6 dWeinberg与Douglas Hanahan总结肿瘤细胞有十大个特征(包括:自给自足生长信号;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抵抗细胞死亡;潜力无限的复制能力;持续的血管生成;组织浸润和转移;避免免疫摧毁;促进肿瘤的炎症;细胞能量异常;基因组不稳定和突变),普遍认为肿瘤细胞的这些行为特征与其基因突变、核型异常、表观遗传紊乱、肿瘤干细胞等等有关。
7 N* G( u8 |6 j) t, j, ~1 g# ^' j8 e0 \; r& _0 W8 M- j  [& y# P
那么,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核型异常、表观遗传紊乱、肿瘤干细胞等现象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怎样的呢? 它们是序贯发生还是同步进行?是相互协同还是互为因果?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4

积分
1013 
威望
1013  
包包
2639  

金话筒 优秀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1-5-6 11:05 |只看该作者
存在这么几种假说:7 @: o, r0 Q0 O7 l1 C
基因突变假说强调基因序列改变是癌变的根源,而非整倍体和表型遗传修饰改变只是结果或者表象;非整倍体假说认为非整倍体是癌变的唯一根源,基因突变和表型遗传修饰改变只是结果或者表象;同样,表型遗传修饰改变假说认为表型遗传修饰改变是癌变真正的根源。出现这些假说的原因主要是研究人员的视角和选用的实验模型不同。
  W% ?8 g, F" I+ F! @4 H按我的理解它们在演进过程中是互相协同的。( l2 t8 u2 s) Y2 n/ M
比如说核型异常增加了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基因突变反过来又致使核型异常。又比如表型遗传的改变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和核型异常等等。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sunsong7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5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511 
威望
13511  
包包
32034  

论坛元老 优秀版主 专家 金话筒 精华勋章 优秀会员

藤椅
发表于 2011-5-6 18:41 |只看该作者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你问的问题还是一个答案不存在的问题,就像你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一个的问题。
/ x4 r& p9 E4 r* I8 `9 x( b% Z, W    导致一个疾病是否发生,是环境的影响大还是基因本身起的作用大?是环境影响了基因的突变,还是基因本身也有突变的概率存在?达尔文的学说和拉马克的理论都是有市场的。. J/ R# T/ e8 x# C0 B& Q" k; a- M! U
     所以就像你的第三个“还是?”,个人认为他们是相互协同且互为因果的。至于肿瘤干细胞,目前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虽然偶然还能看到一两篇paper出来露露脸,但那都是小打小闹的小作,记得有一个帖子曾经说,目前在美国已没有人将肿瘤干细胞这个概念的了。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sunsong7 + 10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4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318 
威望
318  
包包
436  

优秀会员

板凳
发表于 2011-5-6 19:17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个人认为,稳定表型的出现,根源还是遗传物质变化而产生的结果。这种表型出现之后,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从而出现其他的变化。: ~. o; {* \0 ?6 _: m; L
而细胞核型出现的异常,其实是一种正常的老化迹象。正常的细胞在老化时,由于复制性衰老,以及失去端粒的保护作用,会出现核型的异常,但是它们都会进入凋亡程序。" W4 ^1 k- k' N. x1 L! e* H9 m
正常细胞在失去端粒保护之后,如果能够经突变逃过进入调亡的命运,就极可能发展为肿瘤细胞。此时,染色体末端没有了端粒,就会发生转位,使核型出现异常。所以,癌症一般绝大多数都是老年性的。! R; @# {- F, Y6 d7 R# _% c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积累突变的过程,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了。但是要问这些变化发生的次序如何,个人认为是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发生模式的。因为肿瘤的优势就是在于“变”。
& Y5 [" y  B6 {" {
3 W) v4 W6 z3 p2 r; B" E' y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sunsong7 + 10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4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3Rank: 3

积分
318 
威望
318  
包包
436  

优秀会员

报纸
发表于 2011-5-6 19:21 |只看该作者
肿瘤干细胞现在仍然在主流杂志(如cell)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现在争议很多,叫干细胞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不合适,但是这个理论也给出了肿瘤发生、发展的一些解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这对肿瘤研究是很有裨益的。并非没有“市场”。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1-5-9 12: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1-5-9 12:50 编辑 + s. u/ H3 f. U2 d# g
+ s" W1 f7 x" x. z2 b
关于“肿瘤特征呈现的先后次序”至今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肿瘤发生的机制认识尚不清楚,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会得到这样的推论:那就是所有这些肿瘤特征其实都是肿瘤细胞诞生后所产生的表象,就是说无论基因突变、核型异常、表观遗传紊乱还是肿瘤干细胞都是肿瘤产生后的“果”,引发肿瘤的真正的“因”不在这里。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7
发表于 2011-5-9 13:24 |只看该作者
当下主流学者习惯于将目光锁定在肿瘤的遗传物质,努力在分子生物学层面研究肿瘤,这是对待肿瘤问题的根本误区。9 R1 R& j& l+ ]- s

9 [6 E% g8 a8 l: G) l肿瘤起源于“体细胞的自然重编程”,遗传物质和细胞的其它细胞器一同做为“重编程”物质基础,而微环境是“重编程”决定因素。
$ {* T% s( z) k& U6 D5 J: A4 x- }, q+ v8 U/ x5 P* L9 J3 a
肿瘤的发生涉及到人与环境、细胞与微环境的关系,是进化、发育和分化层面的问题。我们不可孤立地对待肿瘤细胞的遗传物质,要把遗传物质放入细胞、把细胞放入组织、把组织放入系统,将系统置于环境中来研究;4 }6 F0 J3 x: x" }7 M' G9 a( Q" H
, E$ E8 o% L2 _( s! X
多细胞生物体是复杂系统,系统论、进化论和发育学是研究肿瘤的三大法宝。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155 
威望
155  
包包
105  
8
发表于 2011-5-10 10:39 |只看该作者
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的产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在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得出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微环境的重要性。肿瘤细胞之所以能肆无忌惮的繁殖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周围的微环境适合肿瘤细胞的生长。而肿瘤干细胞存在与否,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肿瘤干细胞的,因为我们实验确实研究发现统一肿瘤组织来源的单个肿瘤细胞,有的确实能致瘤,有的就不能致瘤。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sunsong7 + 10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2 08:2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