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研究员休闲专区 Dai SQ 教授的《基金申请笔谈》-6 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14436|回复: 0
go

Dai SQ 教授的《基金申请笔谈》-6 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复制链接]

Rank: 2

积分
120 
威望
120  
包包
4255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6)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8 z' J" c6 Y! r, U0 b$ x% i0 D/ n
在目前的转型的社会中,基金委是公认的一块净土,在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如果你想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一般来说会碰钉子。然而,难以免俗的是:在具有同等实力的申请者的较量中,人缘好的仍然占优,也就是说,“七分实力,三分人缘”现象依然存在,凝聚人气对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十分重要。个中道理,人人明白。
5 O3 l1 O2 R7 s/ ?( m/ A' s* a9 \5 m% Z7 t) ?' B1 G
那么,如何凝聚人气?答案是:功在平时。临渴掘井,要申请基金了才想到此点,大多无用,也显得太过功利主义,甚至为人所不齿。
% G% f  a+ U1 Y; U/ j7 Y具体说来,应有如下认识:
- i+ ?. J9 V$ G: Y5 c
6 Y9 H; n. T* h造人气的关键是用工作成绩和研究成果来“说话”;
- v4 |0 j5 G" f: V3 K$ E
, W. e) I* v: b8 Q2 e切忌闭门造车,平时要多参加会议,多走访学术机构,或取经,或交流,或做报告,在学术界造成影响;
) g4 @- v  M2 \7 H8 h! G
5 t- ^7 S/ }0 I* I; `$ x切忌在任何场合贬低任何人的学术成果,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N, y, q3 a) u. s1 v% k

- x) j5 r$ t" d9 r0 ]4 q( }) W常邀请同行来访,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与同行交流;+ A' T5 H6 v! |0 Q: k, G
: d. s' B+ o( s5 y
切忌同行相轻,经常关注、引用他人成果;9 Q" L3 _% l1 x! E$ x+ V

. \' h4 v8 p6 x' {: L在学术上多协助同行、提携后进。
0 \4 A3 A% T# b0 k4 Y  ?1 f! }; V* I& C6 U/ |, C3 l
如果申请者学术水平底下,申请书不成样子,人缘再好,对申请成功也于事无补:起决定作用的是实力。$ u8 k6 Y! A8 i) z' j/ E
有些申请者不喜欢人际交往,做科研工作关起门来孤芳自赏,除非此人本事超群,一般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基金申请成功率也往往较低;有些人有了课题经费,喜欢捂在口袋里舍不得用于学术交流,实在有点可惜。如前所述,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最大的好处是了解科研动态、相关行情,抓住前沿热点问题,基金申请就有准头;还可以从交流中获得启发,产生顿悟。另一个好处是,使同行了解你,知道你的长处和水平,知道你所关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自然地愿意在你申请基金时助一臂之力。/ l. I: h6 O) L: X+ o/ A0 n; H
0 P4 G  r# K3 {& q9 |4 u2 @
我在不少场合提到,应与基金委的相关学科处的人员建立一定的联系。并不是说,你呈上申请书时要去为自己的项目做游说工作,而是保持日常的交往。有些青年朋友以为基金委的“门坎”很高,不欢迎与无名小卒交往。非也!他们多为六〇后,不喜欢“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乐于与基层科研人员交谈。我在所里常建议,到北京出差时,抽空到双清路的基金委去坐坐,聊聊与基金申请相关的一般情况,这样获得的信息最为直接可靠。去基金委的最佳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那时他们已完成一天的工作,有空接待到访者。不过,应该避开基金委最忙的第二季度,那时他们正处于分发函审申请书的“敏感”时段。
( ]8 n8 h' R. a9 D/ N' F' x# Y  x0 f: t' t/ x; S9 |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点是:千万不要贬损同行。国人自古以来有“文人相轻”的恶习:自己的水平不怎么的,却喜欢背后说××同行的工作不怎么样。此举不妥。俗话说:“隔墙有耳”,说不定此话传到了××处,说不准你的申请书送到他那里评审,那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即使不是这么巧,此举仍不妥。我这么说,并非要求大家在学术问题上“一团和气”,不与人争论,产生学术上的分歧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面对面的、心平气和的争辩、研讨。只要心胸不是过于狭窄,同行总是乐于接受正确意见的。
/ b7 _- h7 V* }. r: s. f* m
, w/ x0 J* N  ^  U( C& \我历来认为,科研工作应该相互提携。凡是有好心肠者,平时无不助人为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善缘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其中道理不必多说。大家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最乐意看到的是自己的工作为人注意,被人引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科研中应充分关注同行(特别是国内同行)的相关工作,经常邀请同行前来学术交流、做报告,写论文报告时毫不迟疑地引用他们的著作,能给正面评价时不要吝啬,写申请书时更不能忘记提及他们的工作,千万不能有门户之见。这也是累积人气之一法。
$ Q+ b& m% l& z4 |7 K0 q# R1 c9 M( V3 e9 G# s
总之,要想在学术界站住脚,要想在基金申请中得到更多的同行支持,请记住钱伟长校长25年前说的话:“请进来,打出去”,放眼四海,广结善缘!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4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