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2675|回复: 5
go

《Science》热点预测 iPS有望2010更上一层楼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积分
306 
威望
306  
包包
3648  

小小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6 14: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2009年已经渐行渐远,iPS的炙热程度却远未弥散,Science杂志年终预测iPS在2010年依旧炙手可热,并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研究浪潮。 ! s( |% n* q" J, a" c

1 v8 U3 n3 t* l7 G2 Z7 Y0 b8 L2008年,iPS就曾荣登Science杂志十大突破之首,2007年和2008年正是iPS迅速走红,成为最大热门领域的年度。2年过去了,iPS仍旧炙手可热,并将迎来新的境界。
3 l4 }$ ^7 f. @/ f
% w. ~* }" k$ Q, y% K研究人员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从个体患者身上造出新的细胞、来检查这些细胞是否有生理和遗传异常,或用它们来试验可能的治疗方法。科学家已经从I型糖尿病、帕金森病和另外至少十几种疾病的患者身上造出了iPS细胞。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加入这个领域、并且取得新见解(如果他们运气好的话),2010年还会有更多种疾病的iPS细胞制造出来。
) y- R8 l2 N. Y. Y5 G
0 M- V" ^. G: X4 X4 J在过去的2009年里,iPS可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类进展层出不穷。生物通编辑将2009年比较重要的iPS进展汇集一起,以飨读者。
1 w; A9 W) J$ A7 X/ b4 L% A  O* X! `3 S3 D! L# M
. i$ v" u2 p6 P  m

) [4 ~# f7 s; U3 H% T1 r  s7 m5 ~0 y全能性的证实
1 g7 U2 y4 b8 R5 o3 A2 H2 N# I
: W7 Y6 ]$ S( B/ x' E2009年7月23日两个权威期刊《Nature》和《Cell  Stem  Cell》发表我国科学家在干细胞iPS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首次证实了iPS细胞的全能性。虽然不是同一课题组却在研究性文章中得出相似的成果。   1 O" c4 z" w  P  f
, g* M) ~6 O5 a6 Q& L

6 f9 \; j! @; N+ ~  n0 V2 w. S1 j5 T
周琪、曾凡一《Nature》证实iPS全能性
' ~, J7 j0 c% e* v  z
# p2 V, {/ [3 ~# a" s4 L研究小组自主构建了37株iPS细胞系;然后把其中6株的iPS细胞分别注入1500多枚四倍体囊胚,进而植入一群代孕白鼠的子宫。 ) p- L' o2 D( s$ Z# J

! E+ B) d7 \$ c  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27只黑鼠确实由iPS细胞发育而来。它们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完全由iPS细胞孕育而成的活体小鼠,有力地证明了iPS细胞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 J6 W* ]0 ?$ D6 F$ f4 `; s
% ]+ r) K/ i% M5 p6 X! N- p
27只黑鼠先后与普通白鼠成功配种,陆续生下数百只第二和第三代小鼠。“鼠爸爸”升格为“鼠爷爷”,过起了“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续写”着中国科学家在干细胞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 7 O; }8 r3 S+ d% d
6 G6 P9 y9 s) L0 i8 ]  A& W! N

, z! o$ D" p5 j& @( h& @. {5 X) _" W, w8 \
高绍荣组《Cell  Stem  Cell》证实iPS全能性 2 A! a7 ?8 s( s

; k; p6 v/ ], r# [* I! H1 v高绍荣和他的同事使用了现有方法重编程了小鼠细胞,从而分离出了5个新的iPSC系。然后他们发现,利用其中一个细胞系,他们能够培育出存活到出生的四倍体互补胚胎,而且一个胚胎还存活到了成年。
' q: J# ?+ B" t2 d0 h) a; H+ O' [$ Z, m2 ^
8 d+ I: b! `2 @) C

- N% h' ^6 A, p6 X' o: a) Q/ Z技术层面百家争鸣 ' p. Z$ b( y3 C  ^/ A# U

6 ~2 c' E' g4 U7 c4 q$ c; uiPS技术层面的更新十分迅猛,经典的iPS技术由4个转录因子诱导而成,而新出现的技术早就打破了4个转录因子诱导iPS的局面。
0 {& S: W* s2 \
/ l) `, [: _1 m/ Q  t
6 U, V2 e* K& U  [* Z# h0 x: i! {
# R" `2 A' ~6 x* O; Z单因子诱导
# W3 q8 h7 R( a' W: f
% l5 |+ v7 e: Z# c- d9 T, g; w来自Max  Planck研究所分子生物医学系的科学家,韩国Yonsei  University的科学家在Nature在线版上发表iPS的研究新进展Direct  reprogramming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by  OCT4,实现了一步法诱导iPS的创举。 / W( o( L/ T% E1 ]& e# Y" x7 g
9 I5 u7 l, B8 j/ M. X* w0 X
Hans  Robert  Schöler教授在先前的研究中,就曾用单个转录因子Oct4成功诱导小鼠的神经干细胞为iPS细胞。Hans  Robert  Schöler研究小组希望这一技术也能成功应用在人类iPS细胞的诱导中。于是,研究人员用这一技术用于人类胎儿神经干细胞,结果发现单因子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完全转变为iPS细胞,它们无论是在基因表达谱,表观遗传学特征或是全能性上都完全符合iPS的标准。 " k, m, s( H( f8 y( b5 P4 s' G# G
8 \3 v- M4 O! a8 h, E. A- w
Hans  Robert  Schöler教授希望,这一成果能帮助科学家解开细胞程序重排的机制,并且为更快速制备病人特异性iPS细胞打下好良好的技术基础。
0 ]/ X& k. s% Q- P7 Z( m, ^% N' H( t6 O+ V0 E! P$ u+ v! \6 f
( u& k$ p- y1 H
7 m- V# F$ l, R" r- H/ j" W) H; i" h
非病毒载体诱导 ( X, \7 ]" J! G9 t8 U4 Z

6 l( u: x% a/ @. H/ a* Q( [iPS技术亟需二次革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前沿杂志《Cell  Stem  Cell》传来好消息,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丁盛(Sheng  Ding,生物通译)用重组的蛋白就能诱导出多能干细胞,这一举措无疑是干细胞领域的伟大突破。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使得4个蛋白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 Y! \, m* k. L8 {
) F9 c/ i1 J" J4 `* E$ Z
丁盛等人已经完成了体外和小鼠体内的实验,经过4个蛋白诱导的细胞具有完全的多能性。将这些iPS细胞注入小鼠胚胎中能形成嵌合小鼠,经过检查,小鼠的体内有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细胞系,这证实诱导胚胎细胞具有多能性。
2 |1 U& V( e% A' |& O% b* [5 e
$ [5 e, ~! I$ w9 r' q# `( p: n丁盛表示,目前这一技术的效率没有病毒载体诱导的效率高,他们将继续在人体细胞中验证这一技术。

Rank: 2

积分
60 
威望
60  
包包
1740  

积极份子 美女研究员

沙发
发表于 2010-1-6 15:13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一下。沙发!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32 
威望
1432  
包包
13671  

金话筒 帅哥研究员 优秀版主

藤椅
发表于 2010-1-6 15:18 |只看该作者
:)

Rank: 1

积分
17 
威望
17  
包包
93  
板凳
发表于 2010-1-8 18:50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厉害厉害,就不知道新的方法会不会提高诱导的效率,还是只是能诱导出来而已啊

Rank: 2

积分
58 
威望
58  
包包
19  
报纸
发表于 2010-1-8 23:01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啦

Rank: 3Rank: 3

积分
805 
威望
805  
包包
1486  

精华勋章 积极份子 优秀会员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新闻小组成员

地板
发表于 2010-1-9 10:59 |只看该作者
好厉害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5 22:17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