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实验室技术交流 ips专区 iPS诱导因子传递系统(factor delivery system)总结(发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91497|回复: 23
go

iPS诱导因子传递系统(factor delivery system)总结(发展及主要的paper)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9 
威望
679  
包包
3758  

金话筒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3 13: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iPS中的factor delivery system的研究对于安全、高效iPS的诱导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yamanaka的第一篇iPS开始,这一块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今年的mRNA诱导iPS,实现了iPS在安全、高效、快速的诱导。以下是个人总结的进展并附上主要paper:
& j) g/ L+ R1 T
& o. i9 |! f5 S' H' o1、首先是iPS的开山之作,yamanaka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S/K/O/M四因子导入MEF成功获得iPS:$ z9 _' _7 F$ V- b$ [7 T6 V
$ Z1 q; T+ ?, D/ G) j  s& M1 n
& f; T- b9 g# i3 X) W3 a; z
2、逆转录病毒只能感染分裂期的细胞,Yu JunYing在hiPS中发展了由逆转录病毒改造过来的组成型的慢病毒载体
9 i; s* e4 _- T* ?/ p! \
( ~' g& {" |) h' O
* \. M, ]( ~) q5 V, z3、为了实现对外源基因表达的控制,对前面组成型的慢病毒进一步改造,构建了四环素诱导系统(doxy系统,诱导型)
9 F& ?; Y. f5 j3 \$ ~
; ^* ]& c- G8 }; M* j2 p
2 X% M9 A# C# I4 z- l+ z0 k/ A! R2 z2 c5 c1 d: J- T
4、前面的方法都存在基因整合的缺陷,Hochedlinger发展了腺病毒载体诱导系统,文章发在science上,这篇文章解决了外源基因整合的问题,但腺病毒转进去后降解很快,需要重复感染* T5 ]5 p& B; F0 o% q4 b

: E1 P3 t+ Q6 h- y# h5 B. x( Q  K. A! X+ z1 v% U% U# F$ M, s
5、同期science上还发表了一篇yamanaka小组做的质粒诱导iPS的文章,同样解决和整合问题,但也要重复感染:
& K7 K, y$ H& ~# x8 Q0 A% r8 J( X
. \* B  b  X0 r. n2 v2 H# W& K6 p+ |9 B( r8 N
6、nature上两篇文章结合了逆转录病毒与腺病毒、质粒的优点,即持续表达且不整合。一篇采取的策略是利用PB转座子携带外源基因,先整合再瞬时表达整合酶对外源基因进行切除。: i" t2 ~  M2 _7 M
! i! p) c6 s: w' \
1 o, T! W- R7 m' g
7  另一篇作者进一步利用cre酶/loxp系统,同样达到了以上的效果
$ s3 E4 E! h' o6 p( p
5 D( M- N0 _: D# ]  w  X' X. z. y) N# Y. c
8、丁盛的重组蛋白诱导iPS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它避免了遗传物质的导入,但是效率很低,而且蛋白的表达纯化比较困难
9 t* H% X- z3 |) V. W- x' s  \- j4 E. @( d) r- D1 W6 f3 A9 n

% ~0 _4 R, E$ Y6 i( m8 ?9、今年发的这篇应该是这一块最重大的突破了,由17个很牛的单位联合完成,同时也被science杂志评为今年的十大科学突破,足见安全iPS的诱导意义有多重要。
  d" ]$ v- f) M4 J
) R" r1 E: G2 E- g' R$ Q
7 R0 x# E* f0 o另外丁盛透露已经实现了完全用化学小分子诱导iPS,这必将是iPS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期待这篇文章……
2 R* X1 A' A& D! }4 G8 Q' m, W5 v9 t+ h, `. B# M. e) _: W
上面是我个人的总结,难免有疏漏,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补充……
( M& O6 G2 l/ P4 E" J. T9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 3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sunsong7 + 5 + 10 精品文章
vae有何不可 + 10 + 10 精品文章
细胞海洋 + 40 + 100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55  包包 + 1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22 
威望
222  
包包
675  

优秀会员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3 13:28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句“丁盛透露已经实现了完全用化学小分子诱导iPS ……“,这是在哪里透露的?是开会讲的吗?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 + 5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9 
威望
679  
包包
3758  

金话筒 优秀会员

藤椅
发表于 2010-12-23 13:3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yangel 的帖子
+ w/ z8 {2 M4 @: X$ F# `( w3 O6 r. x/ D  U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1208/full/468746a.html
- {3 l) [+ G+ Y# S3 [8 Y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5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177 
威望
177  
包包
597  

优秀会员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3 13:38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Ding says that his team has already created mouse iPS cells using only drugs, and is making progress with human cells.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5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5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2

积分
222 
威望
222  
包包
675  

优秀会员

报纸
发表于 2010-12-23 13:46 |只看该作者
dabai22222 发表于 2010-12-23 13:38
2 B7 K+ N' I2 D* i/ R3 dDing says that his team has already created mouse iPS cells using only drugs, and is making progress ...

1 B& B0 r) L' b. Xamazing...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0-12-23 14:55 |只看该作者
令人振奋,顶一下!
7 u) D/ l$ n4 s; {% Z/ e" V, k( F) J7 s0 G0 q
补充内容 (2010-12-23 14:58):
1 t; i. d( q% c万一以后吃药也可以诱导出iPS岂不是身上都要长出畸胎瘤...

Rank: 3Rank: 3

积分
302 
威望
302  
包包
838  

优秀会员 金话筒 美女研究员 热心会员 积极份子

7
发表于 2010-12-23 17:17 |只看该作者
sunsong7 发表于 2010-12-23 14:55
: _- Z8 u  m4 I# q5 F4 ?令人振奋,顶一下!+ j4 O  N7 ?) ]/ ~, {
+ ^, c- H6 N4 R# ^1 S3 r% A
补充内容 (2010-12-23 14:58):
% u1 A9 Q- Z, G- y" c8 n: i/ M6 p  Y
听起来像不小心拿EtBr当止咳糖浆了;P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9 
威望
679  
包包
3758  

金话筒 优秀会员

8
发表于 2010-12-23 17:22 |只看该作者
呵呵,如果能有药物能让人吃了后容光焕发,年轻十岁也不错~

Rank: 2

积分
198 
威望
198  
包包
761  

优秀会员

9
发表于 2010-12-23 17:28 |只看该作者
收了。

Rank: 3Rank: 3

积分
981 
威望
981  
包包
1968  

金话筒 优秀会员 美女研究员 新闻小组成员

10
发表于 2010-12-23 17:29 |只看该作者
你发了吧!;P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15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