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行业新闻 《自然》:解开数十年谜团,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细胞中的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7080|回复: 0
go

《自然》:解开数十年谜团,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关键蛋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0332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20: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自然》:解开数十年谜团,科学家首次发现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关键蛋白% q, X' r7 g- G0 T; u
来源:学术经纬 2020-09-17 12:59
2 x$ \& E5 U; ?, t  D; ^ 9 c/ [( q( _: D) h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以“加速预览”形式上线的一篇研究论文,引起了很多关注。科学家们首次在人类细胞中鉴定出了线粒体NAD+转运蛋白。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谜团,也为治疗与衰老相关的诸多疾病打开了新的大门。. N) [6 J# f+ z& Q3 A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发电厂”,将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的化学能。而在线粒体介导的能量生产和细胞功能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关键分子。低水平的NAD+还是衰老的标志,并与肌肉萎缩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关。3 K" L* T5 ~6 p0 Q2 S" ?( T
尽管百年来对NAD+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线粒体内发生的过程,然而NAD+究竟是怎么跑到线粒体里面去的,却是长久以来的不解之谜。科学家们曾在酵母、植物细胞中找到了“转运蛋白”,它们可以把细胞质里的NAD+运送进线粒体。可是在哺乳动物的细胞内,人们一直没有找到相对应的转运蛋白,甚至怀疑是不是存在这类分子。
) t, p4 m( A/ O& b% ?而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有了明确的回答。经过实验验证,他们发现一个过去功能不明的线粒体蛋白SLC25A51(又名MCART1),正是人们长久以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寻找的NAD+转运蛋白。
$ K$ t$ m  r% n/ |/ V为确认这种蛋白的功能,研究人员分离出了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发现在增加SLC25A51后,线粒体内部NAD+的浓度能显着提高;相反,当缺少SLC25A51后,尽管整个细胞的NAD+总量没有变化,但进入线粒体内部的NAD+显着减少,而且线粒体的耗氧量和生产能量分子ATP的能力都受到损害。
5 o* L% i2 d2 W9 ~另外,同位素示踪技术也直接显示,在这些人类细胞中,线粒体内的所有NAD+都是从细胞质中转运进来的,而不是在线粒体内部合成而来。
' _: q: z+ x( t$ u“我们早就知道,NAD+在线粒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如何到达那里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Joseph A.Baur教授说,“此次发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我们知道NAD+是如何运输的,就可以在亚细胞水平上操纵它,选择性地消耗或添加这种分子。”. H3 e+ r" n% w& e
研究人员指出,调节NAD+水平可以靶向多种疾病的治疗。过去由于无法精准地靶向线粒体来控制,在整个细胞范围内增加或降低NAD+水平,有可能导致基因表达或其他类型代谢的意外改变。随着人类细胞线粒体NAD+转运蛋白的首次发现,科学家们可以开发新的疗法。$ l! G; e8 \- e" o7 ?
例如,很多癌细胞严重依赖糖酵解代谢过程,而糖酵解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都要用NAD+,激活转运水平可以使细胞更偏向于呼吸作用而减少糖酵解,让癌细胞处于不利地位。
7 N' S$ h. B) Y8 {" h再比如,心脏要源源不断地向外周组织供血,就需要大量的线粒体产生能量。如果能特异调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吸收NAD+,将有望改善衰竭的心脏功能,还可能在运动过程中帮助增强耐力。
4 N; q* {9 X9 w- H9 M尽管对于这些应用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围绕着线粒体NAD+和转运蛋白基因的新研究已经打开了一扇门。(生物谷Bioon.com)
' u8 d1 Y  O/ U* m5 E  [: c  ?# u# ^# P# y0 A+ i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4-25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