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行业新闻 BMJ:科研工作者的作息规律知多少?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9537|回复: 0
go

BMJ:科研工作者的作息规律知多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0282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3: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yinfuhua 于 2020-1-17 23:16 编辑 $ w$ M% F9 [$ d6 I2 q- q3 [# I
; G9 H8 Q1 K' i" v1 f9 r# w  L
BMJ:科研工作者的作息规律知多少?
3 ]# h7 D2 o1 Z( [4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1-16 23:32; k! }$ W5 W3 `# }
2020年1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中可能不乏员工控诉资本家以及抨击 “996”残酷加班制度的文章与观点。然而,作为科研狗,我们可能早已习惯了“007”般的工作模式(每天工作24小时,一周工作7天),因此,“996”在我们眼中似乎真的是一种福报。
  K; b; o1 l6 m* W) t( r% H- V% Q7 S' a; p/ P9 b: g
科研工作的确十分辛苦,远不是朝九晚五所能够满足的,然而,“007”也确实有点夸张。另外,不同国家与地区科研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那么,科研工作者的正常工作时间应该是多久呢?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工作强度在世界范围内又究竟属于什么水平呢?
, _8 d' B9 S: u2 {8 R/ F& c3 C; t( Q$ i  }
针对上述问题,最近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趣的解释。
& ?) @/ x. W* }. G4 u, a/ [
+ p( X0 @" Z/ t1 |要想了解“工作时长”,调查问卷可能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了。然而,考虑到难以收集足量的参与者样本,以及科研人员不一定能够准确客观地提供其工作时长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好的方法。2 B: c5 [! q. m

. P$ j4 |! Z8 V/ x在《BMJ》杂志圣诞特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公共健康与社会工作学院的Adrian Barnett发表了题为“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的文章。该文章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科研人员向《BMJ》杂志投稿的日期信息以及其单位信息,绘制出了不同地区科研人员工作时长的“地图”1。( J& z# @9 I7 j9 u6 P2 [- r

6 t: W& Y5 _! k, }$ `7 o业内的小伙伴们应该清楚,文章撰写与投稿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工作内容。不得不说,这一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科研工作者们的工作时间。更为刁钻的是,作者特别分析了科研工作者们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日常非工作时间(例如清晨和深夜)提交稿件和同行评审的情况,从而找到他们偷偷加班的证据。
  q! Z: ?* F) a" P* o5 Y: d; v! \6 \7 K0 w, s- c
作者总计分析了总计49 000多份稿件的提交和76 000条同行评审的信息。总的来说,在周末或节假日,稿件或同行评议提交的概率随时间变化幅度很小。 在一周范围内,与工作日相比,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概率很高,周末工作的平均概率为0.14至0.18,假期工作的平均概率为0.08至0.13。( [$ V' |$ Z4 T; m! {

, L+ F" I$ M  j  ^$ \下图反映了不同国家科研人员在非工作日的工作概率。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工作人员在周末的工作概率最高,而印度伙伴们的工作热情则最低。此外,位居前几位的国家(地区)大部分位于东亚,包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以及日本,这表明了生活在儒家文化圈的东亚人群普遍的“勤劳工作”的特点。: y2 {; `  e; Y
9 F' X# @# ^# T5 ?. O* z: F+ S
2 J4 a+ h: G# K/ V( u7 t
' D, V  f3 ]+ i; l8 o* Z
另外,文章还分析了不同国家科研人员一天不同时间段内工作的概率。从下图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科研人员尤其喜欢在凌晨交稿子或者审稿意见,十足的“夜猫子”无疑了。
8 t, Z& p6 y6 E) n
) A1 @9 k' R9 k. t$ R
, W1 P1 e$ L# z+ _8 P( t& c, r这些结果表明,科研工作者(尤其我国的科研人员)在非工作时间仍会选择继续工作,可见科学家们虽然嘴上说着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j. g) t; O/ u0 j# c! @

. \# {+ A1 G4 I5 @+ l$ G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研究科研人员在“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情况。在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表似乎是比较稳定的,对此作者认为其反映了外界压力较小,因此人们可以挤出固定的休闲时间。然而,基于不同国家的比较,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国度,即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似乎不怎么爱休息。一方面,作者认可中国人勤劳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他也提到了目前中国科研界“要么发表,要么失业”的现状:科研人员的聘用与晋升几乎取决于论文的数量以及质量,因此难以停下奋斗的脚步。
% P- L2 c9 {5 B7 D% N5 W* Q3 l# z$ B/ ?6 r! ?7 F9 `
看到这里,我们究竟是应该高兴还是难过呢?首先,勤奋的优秀品质是值得肯定的,不论什么行业,成功一定属于勤奋的那部分人;此外,我们还是要在工作之余兼顾身体健康以及家庭的和谐。科学研究应该注重于长期的发展,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在文章与成就之外,科研人员也值得拥有幸福的人生。(生物谷Bioon.com); ^( D: v1 b2 \
% e8 N/ \7 R6 e  t
参考文献:) C  H  w8 F  i# u5 K; z  o

- U$ S9 o% f1 S/ _  o% g1. Adrian Barnett. Working 9 to 5, not the way to make an academic living: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manuscript and peer review submissions over time. BMJ 2019; 3675 z+ e. O4 k) E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4-19 16:28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