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生殖隔离(reproduction isolation )

已有 1004 次阅读 2011-11-27 16:57 |关键词:隔离 生殖 英文名称 target 生态学

中文名称:生殖隔离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979.htm 英文名称: reproductive isolation;reproduction isolation 定义1:同种昆虫因长期隔离导致不同种群个体不能互相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繁殖后代的情况。 应用学科: 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在自然界由于某些机制阻碍了不同种群个体间的相互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繁殖后代。 应用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进化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由于生殖方面的原因,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之间不易交配成功的隔离机制。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 定义4:不同种群的个体间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育或不能产下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应用学科: 遗传学(一级学科);进化遗传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生殖隔离

简介 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

bk.view.catalog().start("0");
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 reproductive isolation :与地理隔离对立的一种隔离,大致相当于从前所说的生理隔离。地理隔离由外因引起,而生殖隔离一般是在具有遗传差异(内因)的基础才有可能(遗传隔离)。同一地点的种、亚种的隔离完全是生殖隔离,但不同地点的种、亚种在许多情况下,似平也会很快发生这种作用。关于生殖隔离,许多人进行过讨论。斯特宾斯(G.L.Stebbins,1966)作了如下的分类:(1)合子形成前的机制。(i)生态隔离:虽在同一地域,但生态地位不同。(ii)季节隔离:开花期有分离。(iii)行为性隔离(ethological isola-tion):雌雄的性习性不同。(iv)机械隔离:基于生殖器官构造的差异。(v)配子不亲和现象(gameteincompatibility):一方的配子体在另一方的生殖器官内死亡。(2)合于形成后的机制。(i)杂种死灭或弱势(hybrid inviability,hybrid weakness)。(ii)杂种不育。(iii)杂种衰败(hybrid break-down):F2以后死灭或弱势。在自然界中这些因子是重复地起着隔离作用的。
  

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1]
因生殖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间不杂交,或杂交不育,或杂交后产生不育性后代的现象。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个体,因受不同基因型控制而有不同的生殖行为及相关生殖率,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或被阻止。根据影响基因流动的障碍不同分为:①外在生殖隔离。基因流动的障碍是个体受精前外在的影响,包括机械隔离、行为隔离、季节隔离和配子隔离。如菊科莴苣属(Latuca)的L. canadensis和L. gra- minifolia,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人工杂交可育,但在自然界中,前者夏季开花而后者春季开花,得以保持两个个别的形态各异的生殖隔离种;②内在生殖隔离。基因流动受到个体内部的影响。由不同群体的配子体、配子、染色体或基因间不能相互作用所致,包括不亲和性、杂种不存活、杂种不孕、杂种破落等4种隔离。如马(Equus caballus)和驴(E. asinus)杂交,不能产可育的杂种后代。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都含有生殖隔离的意义。生殖隔离是隔离的重要内容,是物种演化的一个因素和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成种过程中,一般先有地理隔离,后有生殖隔离。
分析  现代进化论认为,物种形成大致要经过3个阶段:1)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使种群中产生可遗传的变异;2)自然选择等因素作用于可遗传的变异,使种群的遗传结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3)不同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而加深了性状分歧,逐渐形成亚种,一旦出现了生殖隔离,亚种就变成了新种。此外,在植物界异源多倍体的产生亦可导致新种形成。
分类  以下是几种生殖隔离机制地理隔离  由于地理障碍(如高山、海洋和沙漠等)而使两个或几个群体之间不易交配成功的隔离机制,是形成物种的第一步。 生态隔离  由于食性、生活习性和栖栖地点的不同,使几个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例如有人报道5种近缘雀在树冠的不同层次捕食不同的昆虫,以及营巢的位置和交配产卵的繁殖季节不同,所以它们虽然生活在同一片森林,甚至同一棵树上,也都因各有自己的生态位置而形成生殖隔离。 季节隔离  又称时间隔离,新种形成过程中,合子形成前的隔离机制之一。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生育季节和时间,如动物的发情期、交配期;植物的开花期和授粉期等,如果同种群体间的生育季节和时间不同,就会造成季节隔离或时间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例如,北美有3种蛙,同生在一个池塘里,但由于繁殖季节不同而构成了生殖隔离。林蛙在水温达到7 ℃时,首先产卵;其次是笛蛙,在水温达到12 ℃时开始产卵;鼓蛙在水温达到16 ℃时才开始产卵。 生理隔离  植物传粉后或动物交配后,由于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现象。例如,异种花粉落在柱头上通常不能形成花粉管;有的即使形成花粉管也不能成功地通过花柱、到达胚珠。又如绿果蝇的精子在美洲果蝇的受精囊内很快就丧失游动能力,而同种精子则可较长时间保持活动能力。 形态隔离  主要指由于植物花的结构与传粉者形态结构不协调而造成的交配受精障碍。例如,大红吊钟柳,花红色,有细长的管状花冠;山吊钟柳,花蓝色,有较大的钟状花冠。二者在人工授粉时能形成杂种,但在自然条件下,前者以其红色光和红外光招引蜂鸟,管状的花冠对蜂鸟细长的喙也相适应;后者以蓝紫光与紫外光招引蜂类,钟状花冠也适于蜂类采蜜,但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授粉。这样,它们的花色和结构,便构成了物种间的隔离而阻止了基因的交流,此即为形态隔离行为隔离  由于交配行为不同,而使两个或几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类群之间交配不易成功的隔离机制。例如,红蟋蟀、宾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在形态上无区别,但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试验证明,交配仅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不同鸣声的蟋蟀不进行交配。 杂种不活  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不同种生物受精后,虽能形成合子,但合子不能存活;或合子虽能存活,但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便死亡;或者胚胎发育虽然完成,并发育为幼体,但不能生活到性成熟,故不能留下后代。例如,以奥地利亚麻(♀)与多年生亚麻(♂)杂交,杂种的胚不能充分发育,因为胚和胚乳不协调。反交时,胚和胚乳虽较协调,杂种胚可以充分发育,但不能穿破母本组织形成的种皮,种子不能萌发,杂种也不能成活。 杂种不育  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不同种生物杂交后虽能形成合子,并发育为成熟的F1杂种,但杂种不能产生后代。例如,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就不能生育。因为马的染色体为64,驴的染色体数为62,骡的染色体数为63。马的32对染色体中有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驴的31对染色体中只有11对端着丝粒染色体,骡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即联会紊乱)而不能完成减数分裂和形成正常的配子,故不能生育。 杂种衰败  也叫杂种破落,是一种杂交后的生殖隔离机制。种间杂交虽能形成能育的F1,但在F2或回交后代中,绝大部分重组基因型不相协调,无适应能力,不能存活。例如,有人以陆地棉的斑点变种为母本,与夏威夷棉杂交,F1能活也能育。但是F1植株上结出的106粒F2种子中,7粒胚小,不能发芽;32粒胚看来正常,但也不能萌发;9粒能穿破种皮,但子叶不能展开;22粒能长成幼苗,但不久即死亡;16粒长成弱苗,仅活了3周;20粒长成的幼苗,能活3周以上,但以后发育也不正常。这表明在F2的重组基因型中,存在着杂种衰败机制,它们经不起强大的自然选择压力,最终也不能存活下来。
  以上各种类型的生殖隔离,实质上都是阻碍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使各个隔离种群各有较强的稳定性,以保证在自然条件下各按着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发展。因此,物种是生殖隔离的种群,由地理隔离发展到生殖隔离是大多数物种形成的基本因素。
lemmars.relationInsert(141979,([]||[]));
参考资料

生物之间打不破的规律——种间生殖隔离——记大天鹅与小天鹅的故事
  作者:程志斌  (日期: 2011-06-22 )
   此文章已经被访问过 850 次     

http://www.milupark.org.cn/SubjectShow.php?ID=918

众所周知,狮子和老虎可以交配生下狮虎兽,马和驴可以交配生下骡子,但是狮虎兽、骡子均已经不能繁殖下一代。这既是生物学上讲的种间生殖隔离。
种的生物学定义: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有特定生境的种群的生殖群体,和其他种群的生殖群体被生殖隔离分开。简言之,种内互配生育,种间生殖隔离,这就是物种的客观标准。生殖隔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前,就称为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就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其中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和杂种衰败等。
大天鹅(Cygnus cygnus),又叫白天鹅、鹄,雁形目鸭科天鹅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范围内,大天鹅在冰岛和欧亚大陆北部。从斯堪的纳维亚经芬兰、原苏联北部地区一直到库页岛和我国西北与东北的广大区域繁殖。在我国主要在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繁殖,在山东沿海、黄河及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越冬(郑光美,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鸟类, 1998)。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也叫短嘴天鹅、啸声天鹅、口哨天鹅、苔原天鹅等,雁形目鸭科天鹅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繁殖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极北部,越冬在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中部,共分化为3个亚种,其中仅东北亚种在我国有分布,属于冬候鸟,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它在我国境内繁殖,越冬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等地(来自百度)。

今年4月初,麋鹿苑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一天早晨我发现麋鹿苑里的天鹅家族成员中多了两位陌生的身影——两只大天鹅(麋鹿苑原有8只白天鹅,现在共10只白天鹅),这两只大天鹅在麋鹿苑内自由嬉戏,并肩飞行。

而在一周之后的一个傍晚,我发现在麋鹿苑文化桥底下的湿地里,有一对白天鹅已经在芦苇丛中筑好了心爱的小窝,其中一只雌性白天鹅趴在巢上,而另外一只雄性白天鹅则时刻守候在巢的周围,注意着周围的动静。经过细心一看,这只孵卵的白天鹅竟然是大天鹅,难道麋鹿苑将要迎来大天鹅繁殖吗?这对于观鸟爱好者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大天鹅主要在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繁殖,在北京地区很少有大天鹅繁殖的报道。正当我高兴之际,发现麋鹿苑里的白天鹅就剩8只了,难道飞来的两只大天鹅飞走了?更令人吃惊的是,那对繁殖的白天鹅中,坐巢孵化的雌性白天鹅是大天鹅,在一旁守候的雄性白天鹅竟是小天鹅。难道麋鹿苑里原来的8只白天鹅不都是小天鹅?带着这些疑问,我咨询了单位里的老专家们,才知道麋鹿苑里的8只白天鹅中有1只为大天鹅,其余7只均为小天鹅。起初的惊喜和期待原来只是一场空。

 

然而转念一想,大天鹅和小天鹅杂交,产下的卵能够被孵化出来吗?这又使得我的希望燃烧起来。大天鹅的孵化期为31天左右,因此,我的心正如这两只白天鹅的眼神,充满着期待,雌性大天鹅基本不吃不喝,一直孵化着卵,雄性小天鹅日夜守候在旁边。
一天、两天、三天……时间一天天过去,雌性大天鹅日渐消瘦,到了5月中旬再去看时,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但是,仍不见有小天鹅被孵化出来。雌性大天鹅仍在孵化着,只见它的脖子已经瘦了一圈,雄性小天鹅也在很有耐性地在一旁守候,它们的眼神告诉我它们很执着。

又是一天、两天、三天……6月初,雌性大天鹅仍在孵化,只是脖子已经细到原来的一半,雄性小天鹅还在一旁守候着,但是它们的眼神依然坚定。这让我有些不忍,它们怎么还在坚持,孵化不出来就算了。这也许就是天下所有动物“父母”的伟大之处!

69日,这两只白天鹅不再坚持,毅然放弃了孵卵,又恢复了原来在麋鹿苑湿地里到处游玩的生活。看来它们还是难以打破生物中的种间生殖隔离这一规律。大天鹅和小天鹅虽都属于天鹅属,但属于不同的种,它们的杂交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产下的卵是永远也无法孵化出来的。

中国一共有三种天鹅: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和小天鹅经常在一起,大家很容易混淆。其中大天鹅和小天鹅的区别——1、大天鹅嘴部的黄色更多一些,一直延伸过鼻孔,而小天鹅嘴基部的黄斑不延伸至鼻孔;2、大天鹅体型比小天鹅大一些;3、大天鹅的头更像三角形而小天鹅的头显得更加圆滑。

 

狗和狼是否有生殖隔离?http://wenwen.soso.com/z/q125620250.htm
狼,狗都属于犬科,但也有不同,虽然有后代,但是是有生殖隔离的,生殖隔离是区分俩个物种的根本
就像驴和马,虽然可以生出骡子,但是骡子的染色体是单数,不能产生后代
生殖隔离的概念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便称为生殖隔离
所以,狼和狗虽然有后代,但后代不可育,这也是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包括三种情况:
1.不可交配;
2.可以交配但不能产生后代;
3.可以交配并长生后代,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产生了生殖隔离代表着新物种的诞生。狗和狼是两种不同的物种,它们可以交配,但不会产生可育后代才对,故它们存在生殖隔离;而东北虎和华南虎都是虎,是同一物种,他们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只是地理隔离。常见的骡类:
公驴+母马=马骡
母驴+公马=驴骡

不常见的骡类(被淘汰的):
公驴+母牛=驼(这个字读“末”)
公牛+母驴=zhé měng(这两个字电脑里没有)
公牛+母马=駏驉

兽类:
公虎+母狮=虎狮兽
公狮+母虎=狮虎兽
公豹+母狮=豹狮(全世界只有日本成功过一次,现在好象已经死了)

我国民间:
牦牛+黄牛
番鸭+麻鸭
关于“物种”的理解。物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那么狗和狼是不是一个物种呢?野猪和家猪是不是一个物种?可以说,同一个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存在地理隔离。我们知道物种还可以分为“亚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其实狗与狼之间的关系很特殊,或许不存在任何隔离。
楼上的答案引子维基百科
不著名处处是违法的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挪威猎鹿犬
家犬的一种
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属: 犬属
种: 狼
亚种: 家犬亚种
犬,俗称狗,为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是狼的近亲。狗是一种不晚于14000年前 - 更可能在15000年前,就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今天,家犬已经存在数百种类。包括从高度只有十几厘米(如奇瓦瓦小狗)到接近一米高的巨犬(如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红、灰或棕都有。家犬,如同人类一样,是高度社会化的集体猎食动物。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它们的总体行为是可受训,有趣并适合人类居家及社会环境了。 参见训狗。

虽然传统上犬属于食肉动物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家犬只吃肉类。不似其他如猫这类真正的食肉动物,家犬可以依靠诸如蔬菜和谷物这类食物健康的活下去,事实上它们的食谱是很均衡的。典型的野生食肉动物的这类饮食营养来自它们捕获的食草动物的胃部内容物,所以它们经常营养不均衡。但家犬对此应付的很好,它们可以素食,特别是这些食物与鸡蛋或牛奶搭配时更是如此(即,不是严格素食主义 - 虽然这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家犬比起人类对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们不会因为大量食用肉类而罹患诸如动脉阻塞之类的新陈代谢疾病。另外,科学家发现对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Iditarod进行的狗拉雪橇比赛以及其他类似经受极端圧力的情况,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类)可以帮助它们防止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工作犬的工作有像放牧这类传统工作,也有像侦测违法交易,帮助盲人或残疾人这样的新工作。对于那些不做传统工作的狗,还有范围宽广的狗类运动可以让它们展现它们的天然才能。在许多国家,家犬最普通和重要的社会角色是作为人类同伴。狗类因为在各个方面与人类工作和生活的

西方语言亦如古代中国,会使用不同的词来分辨狗的年龄和雄雌。例如英文中dog一词经常被养犬者特指雄性家犬。雌性家犬则称为bitch,小狗称为puppy,pooch或poochie则用来泛指任何犬只;法语中chien是公狗、chienne是母狗和chiot是小狗。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用来指各种杂种狗的专有名字;参见杂种狗的名称。玩赏犬这种狗因为它们体形娇小,也被称为膝上犬,这也是人类对这种特别亲近种类的爱称。
[编辑]

狗类的共性
犬类拥有与掠食者相称的身体用于追捕,跳跃和杀死猎物。(Weimaraner拍摄)
放大
犬类拥有与掠食者相称的身体用于追捕,跳跃和杀死猎物。(Weimaraner拍摄)

现代狗种在体形,外貌和行为上要比其他驯化动物的差异更大。但即使各个种类差异如此极端,家犬与其野生祖先狼仍然有着共同的属性。所有犬科动物都是掠食动物或食腐动物,拥有便于攻击,抓捕和撕咬它们食物的锋利尖牙和有力的爪。

狗类四肢的结构能够使它们在必要时快速向前出击或是进行跳跃动作,用于追赶或抓捕它们的猎物。因此,它们拥有小而结实的足部,使用前足移动;前腿松软灵活,肌肉只用于与躯干连接;后腿则强健有力。

狗类是二元色视者,所以以人类的标准来说狗类是色盲1,2 又由于狗类眼球透镜比人类要平,所以它们不能看见过多的细节事物;另一方面,狗眼比人眼对光和运动更为敏感。有些种类的狗,特别是最好的视力型嗅猎犬(sighthound),拥有270°的视力范围(人类只有100°到120°),而大头狗(broad-headed)向前的视力范围则要小一些,只有180°。1,2

狗类对低频声波的感觉极限为20至70Hz(人类为16至20Hz),对高频声音的感觉极限为70000至100000Hz(人类为20000Hz)2,另外,狗的耳朵是可以活动的,这可以帮助它们快速准确的定位声音的来源。一只狗对声音的定位速度要比一个人来的快,并且,它们听见声音的距离也要比人类远四倍。

家犬在一个口袋手帕那么大小的范围内有将近2亿2000万个嗅觉细胞(人类在邮票大小的范围内只有500万个)。某些经过优选的种类更是可以进行嗅猎工作,认为狗鼻部的化学感受器虽能感受到化学物质,但狗并不真正理解的想法是过于单纯化了;虽然仍然存在争论,但现在看来可以确定的是狗有能力在跟踪时,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味道,比如某人带来的空气味或是某物经过的味道。一般地上的味道能够在很长时间内留存。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味道进行一段时间追踪后,情形会变得非常不同:空气味会断断续续但味道仍旧浓烈,地面上的味道相对永久可以被狗反复搜寻,但其相较其他味道也更容易受到污染。对于任何事件,可以确信的是,
 
 
东北虎与华南虎没有生殖隔离。它们是同一物种的亚种。亚种一个特征就是互相间没有生殖隔离。只存在地理隔离,如果强行交配,可能出现有两种虎特性的后代,而且是可育的。这在我国多家动物园已有成功案例。 再来回答正题。全人类也都是一个物种(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人种也只是“亚种”。目前,国际比较通行的是把全世界的人分为四个亚种:黄色人种(也叫蒙古人种)、白色人种(也叫欧罗巴人种)、黑色人种(也叫尼格罗人种)和棕色人种(也叫澳大利亚人种)。所以人类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在生物分类学上,一个“种”的标志就是互相间没有生殖隔离。有生殖隔离的就是两个种。象马和驴,同属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但是两个种:马种,驴种。所以它们可以杂交但后代不育,有生殖隔离。 如果哪天发现一个种族的人和我们有生殖隔离。那就是发现一个新物种了。而至今在人属甚至人科中都只发现“人”一个物种。
 
对进化论的质疑---如何突破生殖隔离?3
2010-11-24 10:12
染色体数目改变灵长目的染色体数目不一致,是经过长期进化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是经过几个偶然事件接连发生而产生出来的。 在说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之前,首先要说明染色体是如何维持的,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讨论染色体数目变化是如何产生并维持住的。 维持一个染色体,就是说在每一次DNA复制之后,染色体都可以完成全序列的复制,并被平均的分配到后代细胞中去。完成这个功能,在染色体上需要三个特殊的序列。第一个是复制起始点,DNA的复制将从这里开始。没有复制起始点的DNA,在高等生物中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时候,将得不到复制,从而引起染色体的丢失。第二个是分离中心,是一段DNA序列,可以结合特定的蛋白,从而在分裂的时候保证每一个后代细胞都得到同样的染色体组。丢失分离中心的染色体将不能正常的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引发染色体的遗失或者冗余。第三个是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序列和结构。线性染色体在复制的时候,在每一端都会丢失几十到几千核苷酸的序列。端粒结构是一种特定的重复序列,可以在复制完成后将这些丢失的序列补回去。缺失了端粒的染色体将在每次复制分离中丢失一部分序列,最终引发有用基因的丢失。另外,端粒结构的活性被看作是细胞生命力的一个表现,成年的人体内,只有生殖细胞和癌细胞,都是长生不老的细胞,维持住了 100%的端粒活性。 如果染色体的数目产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是某一条染色体发生断裂,变成了两条染色体;或者是两条染色体融合成了一条新的染色体。这些新产生的染色体,都必须具有上面所说的三点特性。复制起始点比较好说,因为通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好几百到好几千个。端粒结构和分离中心就比较头痛一些。尤其是分离中心,每条染色体上只能有一个具有活性,否则这条染色体就会被扯断。而且,分离中心的序列是几十万甚至上千万核苷酸那么长,不是个小数目,不可能自发的产生。即使经过偶然事件产生了,也必须利用某种机制将其活性抑制。端粒结构的数目一定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细胞内有严格的手段。虽然说很困难,但是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许,在一个特定的风高月黑的晚上,嘎嘣一声,某个细胞产生出一个新的染色体出来也不一定。但是要注意的是,只有产生在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才有可能传到下一代。 但是变异染色体数目的生殖细胞,如果凑巧将所有的基因都分到一个细胞里面,受精将不成问题。在受精后的发育也不成问题。驴和马的后代就存活得很好。但是在产生新一代的时候,生殖细胞的分裂就出了问题,因为染色体单出了一个来,如何保持每个细胞一整套的遗传信息,是一个的问题。因为高等生物对于减数分裂具有极其严格的调控手段。缺失了一条染色体生殖细胞在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减数分裂中将会遇到大麻烦。也许会有极少量的既带有完整的遗传信息,又保持了变异的染色体数目的生殖细胞出现。但是,这样的生殖细胞产生出后代的几率非常小。这种带有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基因组一般情况下很难会被保存。 下面以人类为例,讲一讲这种现象产生的几率。染色体岐变(包括断裂,成环,融合,重组等等)的比例大概是一亿分之一每细胞世代,就是说一亿个细胞复制分裂一次,可能产生出一个染色体岐变。但是,产生出一个带有不同染色体数目的可存活的正常细胞的几率,在染色体岐变里面可能占到万分之一。这也就是说,一万亿分之一每细胞世代的比例。成年人体有几万亿个细胞,但是生殖细胞只占千分之几。按照男人生殖细胞一生中平均可以分裂50次计算,大概每百人中可以产生一个带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生殖细胞,单个生殖细胞可以到达后代的几率,在男人来说大概是几千万分之一,因为男人有几千万个生殖细胞。也就是说在男性中产生一个带有变异染色体数的后代的几率是十亿分之一。在女人来说,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几率和产生后代的几率也差不多。这也就是说,现在在世界上,有60亿人口,有可能有5-7个人就带有变异数目的染色体。但是,这5-7个人产生保留变异数目的染色体的后代的可能性大概是几千万分之一,也就是在概率上所说的小于一百三十万分之一的不可能事件。 要想真正保留住变异的染色体数,需要改变减数分裂的调控,大概要改变三四个重要的基因,从而产生大量的可生育后代的生殖细胞。但是,这种改变在正常时期同时也是致命的,因此,有可能在历史上某些极端情况下发生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2 09:1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