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软凝聚态物质(soft condensed matter)

已有 3452 次阅读 2011-10-17 00:33 |关键词:3 日常生活 matter border 肥皂泡

 

  

 
       软凝聚态或称为软物质涵盖了大量与日常生活和工业相关的各种不同系统,从聚合物到胶体,从液晶到表面活化剂,从肥皂泡到大分子溶液。软物质表现出与固体和液态不同的特性,它经常有更多丰富和多变的形貌,最突出的性质是它的自组织能力,理解这些体系的自组装和结构相变对新材料的制备和新结构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仅仅有相互作用还不能决定物质结构的最后状态,因此软物质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物理问题。在这个报告中,将以聚合物、胶体和生物大分子三种典型的软物质为代表,介绍了最近几年我们从实验和理论以及数值方法对生物和软凝聚态体系中结构相变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理论和实验结果的定量比较进一步阐述了这些体系结构相变的物理机制。
 
 
软凝聚态物质  

  软凝聚态物质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分子间不仅存在短程作用力,而且存在长程作用力,表观上呈现的粘稠物质形态,称为软凝聚态。至今,人类对于晶体和原子存在强相互作用的固体已经知道得相当透彻了,但对软凝聚态的很多科学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21世纪以来,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软凝聚态物质包括流体、离子液体、复合流体、液晶、固体电解、离子导体、有机粘稠体、有机柔性材料、有机复合体,以及生物活体功能材料等。这其中的液晶由于在显示器件上的很大市场需求,是被研究得相当清楚的一种。其他软凝聚态结构和特性的科学问题和应用前景是目前被关注的研究课题。这其中主要有:微流体阀和泵、纳米模板、纳米阵列透镜、有机半导体、有机陶瓷、流体类导体、表面敏感材料、亲水疏水表面、有机晶体、生物材料(人造骨和牙齿)、柔性集成器件,以及他们的复合,统称为分子调控材料(materialsofmolecularmanipulation)。其主要特征是原子结构的多变性和柔性,研究材料的设计、制造、结构和特性的测量、表征,追求特殊功能;理论上探讨原子结构的稳定体系,光、电、热、机械特性,以及载流子及其输运。关于软凝聚态物质,有些早已为人类所用,电解液、液晶等,但对其理论研究处于初期阶段。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促进深入的理论研究,判断体系稳定存在的依据是自由能最小,体系自由能可表示为F=E-TS,其中S是熵。对于软凝聚态物质体系,S是重要参量。其中更多的缺陷,原子、分子运动的复杂行为,更多的电子强关联,不再是单粒子统计所能描述,需要研究粒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统计理论。多样性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征,因此其理论涉及广泛、复杂问题。物理学是探索物态结构与特性的基础学科,是认识自然和发展科技的基础,其中以原子间有较强作用的稠密物质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凝聚态物理近些年有了迅速进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固体结构、相变、光电磁特性扩展到液晶、复杂流体、聚合物和生物体结构等。几乎每一二十年就有新物质状态被发现,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其规律把握能力,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21世纪仍有一些老的科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些新科学问题已提到人们的面前。特别是低维量子限域体系和极端条件下的基本物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介观物理,后来发展成为纳米科技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与宏观体系和原子体系相比,低维量子限域体系,还有很多物理问题有待解决,人们熟悉的宏观体系得到的规则和结论有些不再有效,适用于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处理方法和理论需要探索,特别是将涉及到多层次多系统问题的描述和表征,将会有更多的新现象、新效应、新规律被发现。在纳米尺度,研究原子、分子组装、测量、表征,涉及有机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这将大大的扩展了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涉及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重点发展方向有①强关联和软凝聚态物质,及其他新奇特性凝聚态物质;②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结构和量子特性,包括纳米尺度功能材料和器件结构和特性;③粒子物理,描述物质微观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有关问题,以及复杂系统物理;④极端条件下的物理问题,探索高能过程、核结构、等离子体、新物理现象和核物质新形态等;⑤生命活动中的物理问题,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引入生命科学中,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特征、DNA、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其研究关键将在于定量化和系统性,必然是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成为未来科学的重要领域。

  

  

 
软物质物理

一.什么是软物质

    软物质(Soft matter)或称软凝聚态物质(Soft condensed matter)是指处于固体和理想流体之间的物质.

   它的基本特性是对外界微小作用的敏感性、非线性响应、自组织行为等。软物质在介观尺度(约10-10000nm)范围内,通过相互作用可形成从简单的时空有序到复杂生命体一系列的结构体和动力学系统。软物质一般由大分子或基团组成,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等,在自然界、生命体、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构成 生物体的物质大多为软物质,如细胞、蛋白质、DNA等。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用“软物质”一词概括复杂液体等一类物质,得到广泛认可。

软物质的基本特性是对外界微小作用的敏感和非线性响应、自组织行为、空间缩放对称性等。它的运动规律和行为不是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可直接导出,与一般硬物质(如金属、陶瓷等)的运动变化规律也有许多本质区别。例如:拉伸橡皮与拉伸弹簧的恢复力明显不同;双亲分子的界面作用与其他物质界面有很大差别;由固体粉末与液体混合物的电(磁)流变液,通过改变施加的电场(或磁场)强度,就可连续调节其软硬程度等。

软物质就是这样的领域,近年来,软物质物理已成为物理学一个新的前沿学科。对软物质的深入研究,将对生命科学、化学化工、医学、药物、食品、材料、环境、工程等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有广泛影响。

    近来,软物质物理已成为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的新学科领域。软物质的研究横越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特别是软物质物理研究的深入开展,是物理科学通向生命科学的桥梁。软物质物理代表了21世纪凝聚态物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

二.软物质科学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1.胶体与高分子软物质材料
    胶体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设计与控制在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专家指出,“软物质”概念的提出使胶体物质和软性高分子材料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两者的科学内容在‘软物质’的大框架内相互渗透;在纳米科技需求的驱动下,两者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高分子胶体是由单体通过乳液或微乳液聚合得到的,如今通过已有聚合物的自组装构建具有规则结构的软物质,已成为高分子和胶体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和有很好前景的主题。“软物质”的“弱力引起大变化”特征在材料制备和结构构筑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专家在“高分子材料的软物质特性和应用”报告中,从软物质的定义、结构、宏观和介观尺度下软物质的特点出发,结合高分子材料的特点,揭示了高分子材料的软物质特性。通过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智能高分子凝胶及其特点、聚合物基电流变液、高分子液晶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等实例说明了高分子材料软物质特性的应用前景。
    专家在“大分子链上的静电及其生物效应”的报告中指出,在软物质的研究中,静电及其生物效应尚未被充分重视。比如,带电高分子的相互作用原理、聚电解质的自组装、聚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等,特别强调了研究带电体系软物质材料对理解生命过程的重要意义。
    专家在“超分子有机凝胶”的报告中,从有机凝胶的定义、有机胶凝剂分子的设计及其凝胶化、有机凝胶的性质与功能、问题与展望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机凝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软物质现象和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软物质”的提出对高分子材料和胶体结构构建与构筑,实现材料的性能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生物体系中的软物质
    软物质在生物体系中无处不在。生物膜、细胞中蛋白质的聚集态结构、蛋白质的折叠等均是软物质特性的反映。经过自然进化和选择,生物体系中软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具有最优化特性。生物体系中的一些现象至今尚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复现,实现仿生一直是材料学家的梦想。探讨生物体系中的一些软物质现象和问题将对了解生命现象、生命遗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以及对新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专家从生物体系中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生物膜出发,作了题为“生物膜的脂筏结构”的报告。生物膜构成了细胞及各细胞器的屏障,从而使得细胞内复杂的代谢和生理生化反应在膜上和由膜维系的微环境中进行。生物膜是由膜脂、膜蛋白和糖等组成的超分子复合物。生物膜上的脂和蛋白分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鞘脂与胆固醇会成簇形成富含的微区,成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即脂筏结构。报告讨论了脂筏脂及脂筏蛋白的组成及分布特点,脂筏结构模型以及脂筏的形成机理等。
    蛋白质的折叠问题对人类了解生命现象非常重要。蛋白质的折叠问题可以引起一些“折叠病”,如疯牛病、帕金森症、Kuru病、羊骚痒症、II型糖尿病、致命家族性失眠症等等。根据当前国际国内有关蛋白质折叠研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现状,专家作了以“蛋白质折叠动力学”为题的报告。专家指出,当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单链折叠、多链聚合与折叠、折叠病等方面,热点问题包括:折叠机制、去折叠态的结构、折叠空间的影响、amyloid 聚合机制、蛋白质与辅基因子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折叠等。但是当前的研究还是集中在比较简单的模拟和计算方面,与实际的情况相差甚远,此领域中相关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验方面还有非常艰辛的路要走。
    专家在“生物膜与生物高分子(DNA/RNA)及其它软物质统计弹性力学”的报告中指出生物膜、DNA、RNA和蛋白质是生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它们的弹性力学性质对细胞内进行的许多生物化学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近二十年来,生物膜和生物聚合物的研究一直是生物物理学的两个重要方向。
    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来自美国的专家介绍了用高分子材料支架培养人造器官的进展和应用前景。专家指出,作为一种软物质材料,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对热能具有敏感性。通过独特的热诱导相分离技术,可以制备合成高分子材料的三维纳米纤维结构,用于模仿细胞外基质,可以避免用天然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质)而导致的免疫排斥和疾病转移。这种独特的支架可以作为三维模板引导组织的再生,而支架本身可以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独特的相分离方法和仿生设计是一种制备先进支架的有效手段。
     3.软物质科学中的基本物理问题
    如果说化学和生物学构成了软物质科学的实验基础,那么物理学则为软物质科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近年来也形成了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软物质物理学。
    专家指出,当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开展软物质物理的研究工作,有关软物质物理的研究论文在著名的物理学杂志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有一些专门的软物质科学杂志出版。而我国软物质物理学科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软物质物理研究单位和人员少;研究领域小,有些基本空白;实验工作薄弱;在国际上影响不大。专家建议通过更多的软物质物理讲习班和学术活动来提高人们对软物质科学的认识;通过在国内主要大学物理系开设软物质物理课程、开展软物质物理研究和加大对软物质物理研究的支持强度等方式,吸引更多物理学家投入软物质物理研究。此外还可以设立软物质物理专业委员会,建立软物质物理与化学、生命和材料科学跨学科领域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努力,提高我国软物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
    颗粒物质是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并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类软物质。专家对颗粒体系研究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通过对颗粒物质的研究可以提高对工业上依赖于颗粒物质的处理和运输能力,比如说谷物、矿石的运输,制药业当中的粉末和药片的处理,以及对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的运动规律的认知,并指导生产和自然灾害的防治。
    专家在题为“胶体物理及相关科学问题”的报告中,介绍了胶体的研究历史,胶体这一典型的软物质的平衡和非平衡性质,以及胶体科学与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的关系等。同时指出了胶体物理研究中的热门问题,展望其研究前景以及对于其它学科的可能贡献。专家指出,胶体在工农业、食品行业、药物等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但是胶体科学的研究明显落后于胶体的应用。也有专家特别强调了熵在软凝聚态物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基本科学问题
    (1) 描述软物质特有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理论。包括软物质构筑的驱动力问题(如动力学和统计规律、胶体和聚合物结构)、界面和受限状态的相关问题(如微流)、软物质在外场作用下的运动变化规律(如电流变液)、生命软物质体系的物理问题、颗粒物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问题)物理研究。
    (2) 功能软物质材料的构建。包括具有多尺度的规则结构软物质材料和功能性软物质材料结构自组装的驱动力,软物质材料构建中的动态过程、凝聚过程及超分子的自组装过程动力学,有序和无序、分相/微分相的静态与动态、平衡与非平衡态下的研究,以及软物质材料构建过程的原位研究新方法。
    (3) 生物体系的软物质现象。包括生命过程中蛋白质的复制、转移和产生生物功能等不同状态下的凝聚态结构,生物体系中的组织结构及生物膜的构造、表界面问题和应用。生命体系中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三.国际上软物质研究状况

  20世纪的物理学开拓了对物质世界的新认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起了支配作用。相对论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深刻联系,量子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和深入认识了“硬物质”(如金属、半导体及各种功能物质),对技术和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却存在另一些类型的物质,其运动规律和行为主要不是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直接导出。软物质就是这样的领域,其自组织行为和标度对称性是由内在特殊相互作用和随机涨落而引起。软物质某些方面的性质类似物质相变临界现象的状态。

  21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对复杂体系运动规律的研究。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固体、液体及其居间态的科学,这里的居间态主要就是软物质。软物质是一类复杂体系,这类物质的奇异特性和一般运动规律尚未得到很好的认识。软物质的丰富物理内涵和广泛应用背景引起越来越多物理学家的兴趣,是具挑战性和迫切性的重要研究方向,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重要前沿领域。

  尽管人们接触软物质已有很长的历史,并对若干体系 (如液晶)作了许多研究工作。但将软物质作为一类普遍物质形态进行深入物理研究还只有十余年。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般以 复杂液体 (complex fluid)一词来概括此类物质。1991年,被冠以“当代牛顿”的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de Gennes在诺贝尔奖授奖会上以“软物质”为演讲题目,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在大力开展软物质的研究。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展研究比较广泛深入,日本科技厅也设立重大项目支持此类研究,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的活跃领域。另一方面,美国物理学著名的Physical Review系列杂志,在1993年开刊了Physical Review E 分册,主要刊登软物质等研究论文, 从2001年起,该杂志分成两大栏目,第一大栏目就是“软物质和生物物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物理学杂志在1998年合并成欧洲物理学杂志(Journal of European Physics), 其中B卷刊登凝聚态物理论文,在其目录分类中将“软凝聚态物质”与“固体物理”并列为主要栏目;欧洲物理学会Physics A 杂志在1998年也开辟了“软凝聚态物质”专栏。这些均表明,软物质物理已成为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的新的学科领域。软物质的研究横越物理、化学、生物三大学科,特别是软物质物理研究的深入开展,是物理科学通向生命科学的桥梁。软物质物理代表了在21世纪凝聚态物理发展的重要趋势。2001年3月在美国西亚图举行的美国物理年会上,软物质科学作为单列的研讨学科,是大会的热门学科之一。

四.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使命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结合已有研究基础和当今物理学的发展趋势,于 2001年4月正式成立软物质物理实验室。

  物理所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等离子体研究,很多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条件适用于研究软物质,是开展软物质研究的良好场所。物理所近年来已成功地举办了软物质国际研讨会,特别是 2001年6月在北京香山举办的国际会议 “Pattern 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Nonlinear Complex Systems”,吸引了国际上这一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参加讨论,物理所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的课题组在过去已开展了具有一定国际地位的研究工作。例如:陆坤权研究员的课题组进行液体、电流变液、颗粒物质实验研究,在国际液态物理及电流变液领域有一定影响。范海福院士的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大分子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做出突出贡献,他是国际上此领域著名专家之一。王鹏业研究员是年青的学术带头人,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在非线性系统中 pattern的形成和控制以及时空不稳定性控制方面取得高质量成果,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除此以外,在胶体相互作用和动力学、蛋白质折叠动力学、低维软物质界面结构和性质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一批很好的研究工作。

  软物质物理实验室将把研究复杂凝聚态物质体系的结构、性能及运动规律作为一个主要方向,特别是对一些生命基本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从物理学视点上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为:

  (1)后基因组时代 (Post-Genome Era) 的蛋白质结构分析方法;

  (2)DNA分子的动力学 研究 ;

  (3)复杂系统 中 的 斑图(Pattern)形成和 时空 动力学 控制;

  (4)应用脉冲升温(T-jump)技术研究蛋白快速折叠动力学;

  (4)应用X射线散射研究 低维材料及大分子复合体的 微结构;

  (5)液体、胶体及电流变液结构和性质研究。

  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的宗旨是营造出一个和谐、宽松和学术气氛浓厚的科研环境。为凝聚态物理研究开辟一方新天地。为有志于在此前沿阵地发挥聪明才干的研究人员支撑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软物质物理实验室将以人为本,团结进取,不断凝练研究目标,力争在软物质物理某些交叉领域取得突破。

转载自http://blog.163.com/shuimunianhua611@126/blog/static/5318718620106641637885/

 

Molecular Cell:生物膜相变由纳米微粒决定
如同一个玻璃杯中混合的水和冰块,一类名为脂质的有机化合物可以以液体和固体的形态共存于细胞膜中。磷脂膜中的这类斑块是利用他们用做生物分子和生物传感器的基础。

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利用带电荷的纳米粒子刺激磷脂膜中斑块的新方法。

“我们在磷脂膜中看到了一种以前没有料到的反应,”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创始人,Steve Granick教授说,“过去我们认为可能仅仅是某些蛋白质的特异性,现在我们利用带电荷的纳米粒子可以非常简单的看到这种反应的发生。”

脂质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部分。Granick和大学毕业生张良方在以前的工作中发现了一种方法——将带电荷纳米粒子附加到稳定敏感的类脂膜表面上。

Granick、张、助理研究员王博和研究员朴成哲现在展示了一种根据附加到其上的带电纳米粒子以两相共存的磷脂膜。这固有的块斑块提供了一种改变磷脂膜稳定性的新机制。

研究人员的工作报告将在下周的网络版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

研究人员利用荧光和热量测定的方法研究带电纳米粒子与单一脂质成分组成的细胞膜间的相互作用。因为单一脂质类型组成的细胞膜,对于空间斑块传统解释——不同脂的不均匀分布——会被淘汰。

虽然许多种纳米粒子被应用,但最常见的类型是直径约20纳米的球状聚苯乙烯粒子(纳米是米的十亿分之一)。细胞膜上附加了纳米颗粒,不断变化的各相反应了其变化。

Granick说,“电荷充当一个开关,带负电荷纳米粒子使细胞膜由液态变为固态,正电荷纳米粒子则使细胞膜从固态转为液态。”

在细胞膜斑块的磷脂分子在结合带电纳米粒子后回旋导致了相变的发生。在同一脂质中共存的两个不同阶段的结合诱导行为,提供了一个关于细胞膜的调节稳定性的新机制。

对于今后的工作,研究人员计划研究较小的、带电纳米微粒的效应;活体细胞带电纳米粒子的效应;以及稳定的脂质细胞膜靶向给药的新方式。

Granick说,“这些实验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磷脂膜的结构与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环境的纳米粒子所具有潜在的生物效应间的关系。”

Granick也是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以及物理学的教授,他还是弗雷德里克塞茨大学材料研究室和贝克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本项工作由美国能源部资助。
转载请注明出自核磁共振网论坛
http://www.chinanmr.cn/bbs/,本贴地址:http://www.chinanmr.cn/bbs/viewthread.php?tid=1646

 

软物质自组装有序结构的调控

这一代表性成果涉及从事与化学、材料和生命交叉的软物质与统计物理前沿研究,围绕胶体、聚合物、及生物膜组装机理及介观尺度下有序结构的调控,提出一种新的稳定胶体薄膜的有序机制, 即利用软板形变产生的胶体粒子间有效相互作用来实现胶体结晶的各种有序结构;从理论上首次研究表面几何拓扑结构和粗糙度的改变等表面调控手段来改变膜侧向组织,得到磷脂分子侧面宏观相分离,微观调制,无序等一系列结构,结果与系列实验一致;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度下聚合物等软物质自组织有序化过程中各种互作用竞争因素,发现涨落驱动有序新现象; 在非平衡自组织过程中,通过对称破缺方法,对聚合物相分离实现新的有序定态以及新标度律做了很好的探索。共发表SCI论文近40篇,大多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国际学术刊物。部份工作已经或将发表在化学类国际知名期刊如美国化学会志,大分子和物理化学杂志等。期间被引用约150篇次,一些工作有高的国际学术评价,如论文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16, 7719 (2002)Laradji等的论文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19, 2275 (2003)大幅引用。他们认为我们是早期用分子动力学研究颗粒存在下聚合物相分离动力学,并首先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果;论文Physical Review E 66, 066103 (2002) Loscar 等的综述论文Reports of Progress in Physics 66, 1343 (2003) 1362页到1364页整整三页全面详细地介绍和评述, 并采用了多幅计算结果图。http://thephy.nju.edu.cn/theory/theory.htm

 

 

欧阳钟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文明的发展、历史的断代,通常以人类掌握的技术工具之材料来刻画,如远古的石器时代、商周的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这些都反映出人类最初学会使用的是硬物质。同样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一开始也是致力于研究硬物质,像金属、半导体和陶瓷。掌握这些材料,使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成为可能,并开创了信息时代。

二十世纪末即将迈进下一个千禧年的今天,人们自然要问,什么材料代表着新世纪的特征?什么是物理学的最新研究方向?

迎接新世纪的新举措

新杂志与新栏目聚焦软物质

为回应上述问题,物理学界已有不小的举动。九十年代后期,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期刊都竞相做出反应。美国的《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新辟一个E分册专门刊登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胶体等被称为“复杂流体”(complex fluid)的研究论文。该分册原定为每月出版一期,但很快便膨胀为每月出版两期,篇幅仅次于该刊专登凝聚态物理论文的B分册。

19981月起,有百年历史的欧洲两大物理学期刊--法国的《物理学期刊》(Journal Periodique de Physique)与德国的《物理学期刊》(Zeitschrift Fur Physik)合并,定名为《欧洲物理学期刊》(The Euroean Physical journal)。该期刊的B分册专登凝聚态物理的论文,除传统的固体凝聚态外,其中有一个全新的栏目--软凝聚态物质(soft condensed matter)特别醒目。这个栏目所辖学科依次为液晶、聚合物、双亲分子、生物膜、胶体、浸润与附着以及颗粒介质。此外,其他一些有名的物理学期刊也专辟新栏,接纳软物质。

“软物质”与诺贝尔奖得主--热纳

发明“软物质”一词以代替美国人所称呼的“复杂流体”,推动这门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发展,并使凝聚态物理学向新世纪转型的第一人,就是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热纳(PierreGilles de Gennes)。

为了吸引学界对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注意,热纳近年来以软物质为核心,写了几本冠有“软”字的小册子,如《软界面--1994年狄拉克纪念讲座》、《固、特、异的软物质》等。热纳之所以对软物质情有独钟,与他的研究生涯与成就有关。热纳1932年生于巴黎,1957年获博士学位。最初,他的研究兴趣也是集中在硬物质方面,曾在法国萨克雷原子能委员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中子散射与磁性物质的研究,后来在法国欧塞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建立了著名的超导研究组。1968年起,他转而研究软物质,开始了液晶、聚合物物理、浸润动力学、附着机制的化学物理研究,并成为这些领域的开创者。

与固体相比,这类物质缺少硬的结构,所以称之为软物质。但是,“软”并不是这类物质的主要特征。热纳对液晶与高分子聚合物以及胶体的研究显示,这些软物质因微弱的外力作用而改变状态的现象,与固体金属的超导相变极为相似。这使他渐渐对相变、序参数等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并因此奠定了用统一的方法处理复杂系统的基础--这也是瑞典皇家科学院1991年在诺贝尔物理奖公告中特别肯定的。公告赞扬他证明了自然界从简单系统(如超导体)到复杂系统(如液晶、聚合物)都存在统一的相变规律。

热纳征服软物质的成就体现了: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创新性研究,不仅仅在于直接利用物理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去研究其他学科的难题,更在于运用物理学认识自然规律的统一、优美以及定量化的思路去解决看来是分散的、复杂的以及长期被局限于定性描述的其他学科的难题。这也说明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不等同于现在的生物物理研究。

新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

二十一世纪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物质划代角度来看,这也是软物质的世纪。如果没有软物质,生命也不复存在。任何生物结构(包括DNA、蛋白质和生物膜)都是建筑在软物质的基础上,因此,在向生命科学冲刺的新世纪来临之际,学科交叉(这是由软物质研究决定的)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为组织攻关力量,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正在建立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研究所与研究中心。

1999年初,英国《自然》周刊(Nature)和美国《科学》周刊(Science)对此都作了专题报道。据报道,哈佛大学计划5年内投资15亿至2亿美元,用于建立新的科学项目,这些项目特别强调学科的交叉。其理学院院长强调说:“这些新研究项目将跨越系与系的界线,并促进科研与教学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据Science的详细报道,计划建设的5个新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有两个已通过论证并开始筹建,它们是基因信息学与蛋白质信息学研究中心和成象与介观结构研究中心。前者的研究队伍将来自生物学、化学、统计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设计等专业。而后一个中心,也叫纳米技术中心,是由物理学、化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组成,主要研究纳米结构成象、介观电子学、微机械,光纤通讯、生物材料和药物设计。其首席专家之一是热纳在其诺贝尔演讲中提到的专门研究软物质的理论物理学家纳尔逊(DNelson)。

笔者曾在1993年春天访问过纳尔逊的研究室,参加他主持的19921993年度的洛布(MLoeb)物理讲座。被邀请来做讲座的是早先在法国研究生物膜的物理学家莱布勒(S. Leibler)(当时他已完全转到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工作)。该讲座分三讲,分别是“生物膜--起伏表面的自组织”,“分子马达与随机机械以及微管的规律性”和“自装配--细胞循环与分裂”。在物理系举办生物专业味道如此浓厚的讲座,足以证明哈佛大学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对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领域非常重视。

那次讲座距今不到10年。纳尔逊终于迎来了其盼望已久的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这个中心的宗旨是,从事生物材料到纳米结构材料技术的研究,证明软物质不但是生命本身重要的基石,在人类未来科技发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软物质为什么能概括生物凝聚态。

软物质:弱力强变化,

把软物质作为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基本概念,是与软物质的基本定义联系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都可触及具体的软物质,如橡胶、肥皂泡、胶水、洗洁精、油和水等。但在科学上对它们的统一刻画,实际上蕴含着科学家经过几百年艰苦研究才逐渐了解和深刻认识。

热纳在《固、特、异的软物质》一书中以橡胶为例,给软物质下了六个很深刻的定义。他指出,2500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土著就懂得用橡胶汁涂在脚上做靴子,但这种靴子只能穿一天--由于空气氧化,纯天然的橡胶很快就破碎了。直到1839年,美国人固特异发明了橡胶硫化处理技术,才使橡胶成为坚固耐用的材料。橡胶也就成了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聚合物。空气中的氧使橡胶长链分子断裂,而与氧同族的硫元素仅仅比氧的化学活性略差一点,却使长链分子结合得更好,这就是软物质的奇异特性:弱力引起强变化。

热纳进一步指出,天然橡胶的每200个碳原子中,只有1个原子与硫发生反应。尽管化学作用如此微弱,却足以使物质的物理性质发生从液态到固态的巨大变化,胶汁变成橡胶。这证明了有些物质会因微弱的作用而改变状态,就如雕塑家以拇指轻压就能改变粘土的外形使之成为一件高贵的艺术品一样。这也正是软物质的基本定义。

千百年来,人们就知道。一点骨胶可以让墨汁维持多年的稳定,一点卤汁可以使豆浆变成豆腐。日常生活中,几滴洗洁精会产生一大堆泡沫,一颗钮扣电池可以驱动液晶手表工作几年……这些例子都展现了软物质的神奇本质:只要提供相对微弱的作用力,它们就可以发生改变--从形状到性质的改变。生物系统的神奇之处也体现在这里:人们的肉眼能够感受到几千光年之遥的星系发出的光;一条嗅觉灵敏的狗,可以根据脚印中残留的气味跟踪某个人,并且在闹市中把这个人的踪迹跟其他人区别开来。生物系统展示着软物质的本质。

液晶、双亲分子和生物膜

软物质所体现的弱作用强变化的特性,与其组成的分子有关。用作液晶显示器工作介质的丝状相(曾译作向列相)液晶分子,是一类长形有机分子,它由一个硬性中间部分与两个分别处于端部的柔性碳氢链组成。如果某种分子全由中间硬性部分组成,就无法成为液晶,因为这种物质在常温下将会形成十分坚固的固态晶体,而不会成为液体。因此,液晶分子两端的弹性长链是克服分子范德瓦耳斯吸引.力必不可少的缓冲器。用热纳的话说,这是万中选一的分子。分子的中间硬性部分使液晶体现晶体的各向异性。如光的各向导性、介电的各向导性。把软硬截然不同的部分融入一个分子之中,是软物质具有对弱力作用产生强烈变化物理原因。

把这种分子按螺旋方式排列在几微米厚的玻璃盒中,然后用几伏的低电压就可以控制和改变盒内液晶分子的排列(当然也改变其光学性质),这就是“扭曲丝状相液晶显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这种显示器消耗的能量微乎其微,这是软物质对当前信息时代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这种极为节能的显示屏,手将电话、笔记本电脑、移动式电脑终端以及车载卫星定位器便不可能存在。信息时代是硬物质(硅半导体)与软物质(液晶)巧妙结合的时代。热纳把提出扭曲液晶显示原理的德国物理学:家黑尔弗里希(WHelfrich)称为“当代伟大的科学家”。

热纳在其诺贝尔获奖演说中就表扬过黑尔弗里希,在那里不是指黑氏在液晶显示方面的贡献,而是指其对生物膜、红细胞形状研究所作的贡献。液晶的奇妙,得益于其分子融有软硬截然不同的性质。组成生物膜的脂质分子与组成洗洁精、肥皂的界面活性剂分子也体现着物质的组成分子之特征--很灵巧地在两个极端物理性质之间“游走”。

这类分子是“性格分裂”的,它的一端是羧基,具有强烈的亲水性,称之为极性端。极性端以外是流水的脂肪链结构,通常由1020个碳氢基团组成,流水意味着亲油,因此这类分子统称为双亲分子。当双亲分子溶于水中,借助“双亲性质”,它们可以形成浮在水面的单层膜:亲水端快乐地浸在水里,疏水的脂肪链则把自己晾在水面上的空气中,就如同南极浮冰上的企鹅。在水中,双亲分子则形成双层膜:疏水脂肪链很乐意和有同样倾向的伙伴靠在一起,躲在中间;而极性端则向外形成亲水界面,舒适地泡在水中。双层膜和水分子层平行交错垒在一起就形成肥皂泡。双层膜弯曲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池。人体细胞正是以这种方式围成的,所以脂双层膜是生物膜的大致结构。当然实际的细胞膜还穿插有蛋白质和糖分子。

红细胞的双凹碟形

作为液晶显示物理学家,黑尔弗里希同时在研究生物膜,尤其是红细胞的形状方面有重大贡献。这体现着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的创新点不仅仅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物理现象,而是用物理学的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长期解决不了的难题。这样的难题在红细胞身上就有好几个,如它们为什么呈现规则的双凹碟形状?在血液里它们为什么不粘连在一起?

对第一个问题,自然主义的功能学派认为,双凹碟形(而不是球形)保证红细胞有很强的形变能力,穿入比其半径小很多的毛细血管以到达血液循环系统。黑尔弗里希则不满足于这种“需要则存任”的功能说,他把脂双层膜与弯曲的液晶层联系在一起,于1973年提出生物膜的弹性自由能概念,并于1976年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证明,双凹碟形是使生物膜弹性自由能达到最小的一种状态。这个问题也给笔者提供过机遇,1987年,笔者与黑尔弗里希从生物膜弹性自由能导出过一个相当复杂的曲面方程,1993年笔者与日本合作者从这个方程出发,发现一个由对数与正弦函数构成的解析解,其形状正是红细胞的双凹碟形状。

第二个问题涉及生物学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细胞间的接触问题。黑尔弗里希研究一堆平行生物膜的热涨落,从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定理证明膜与膜之间存在着与距离3次方成反比的热斥力。正是这种涨落引起的斥力,抵消了膜与膜之间的范德瓦尔斯吸引力(也是与距离3次方成反比),这才使细胞不会粘连在一起,保证了生命系统的有序性。

红细胞形状的发现已有200年历史,到了近20年才出现一个完整的解释,这还是靠“软物质”才获得的。黑尔弗里希红血球理论也是到了九十年代才被美国的分子生物学教科书载入。这还算是幸运的,由于传统的隔阂,生物学家对于物理学家用数学描述生物系统常持怀疑态度,因此历史记载了许多令人沮丧的事例。许多热情的物理学家解决了一些生物学问题,但却发现生物学家对此十分漠然。这种阻碍学科交叉的障碍如此严重,不得不令对生物学热心的物理学家开辟自己的学科交叉领域与发表相关论文的园地,这也是上面提到的开设新物理杂志的新专栏的原因。

“软物质”或“软凝聚态”是物理学家自行开发的新领域与新方向。值得庆幸的是在世纪之交,从决策者到科研教育机构都相当愿意去克服那些曾经阻碍学科交叉的障碍。

事实上,对生物学热心的,不仅仅是物理学家与化学家,数学家对由生物膜形状方程提出的数学问题已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与北京大学数学系,已有青年研究人员从事这类问题的研究。软物质的确也为数学家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单分子物理学和单分子生物学

自生物膜构型从九十年代进入抽象的数学研究以来,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的物理学家开始把眼睛盯向分子生物学的更深层次--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这也是DNA与蛋白质被纳入软物质或软凝聚态研究范围的原因。

这两种分子最简单的物理模型,是把它们看成柔性弹性高分子聚合物。四十年代,化学家曾把高分子链的曲率平方作为聚合物链的弹性自由能,提出所谓的虫链模型。自从五十年代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为说明DNA扭结拓扑结构,数学家怀特为闭合带的环绕与扭结拓扑结构提出的计算公式,便被当成拉格朗日乘子加到虫键模型的弹性自由能上,构成DNA的弹性自由能。这个模型在分析DNA的实验,特别是其拓扑结构发生变化的实验,得到深刻的应用。

1971年,Ⅰ型和Ⅱ型拓扑酶的发现是这个模型的成功范例。但这个模型只在“粗粒化”(即拓扑结构)上描述生物大分子DNA的结构。到八十年代后期,基于光的力学效应和激光冷却技术,发明了光镊技术,人们可以对单个DNA分子施以皮牛顿(10-2牛)级的力作用。因此,在近几年,NatureScience刊登出许多论文,报道单个DNA分子在光镊拉力作用下的非线性弹性拉伸应变实验结果。这为研究单个DNA分子构型提供了实验基础,从而逐渐成为一门软物质凝聚态物理中的新学科--单分子生物学或单分子物理学。

生物大分子的自由能是由kBT来表征,这里kB是玻尔兹曼常数,T是温度(一般是室温)。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尺度是在纳米量级,这就容易理解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力必须是皮牛顿级的。单分子生物学与单细胞力学也可以称为皮牛顿力学,这也是从事激光冷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被吸引到单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中的原因。

有了这些实验研究作基础,研究软物质凝聚态的理论物理学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比虫链模型更深入的生物大分子理论模型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一部分研究生与博士后也不失时机地加入这个国际竞争,在Physical Review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关于DNA分子模型的研究论文。他们最近发表在1999531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决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关于DNA非线性弹性应变的论文,给出了几乎与近年发表在Science等杂志的实验曲线都符合得很好的理论曲线!

DNA外,蛋白质折叠也是当前单分子生物物理学最热门的课题之一。理论生物物理学家把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分为亲水和疏水两部分,把它们无数种随机构型挑出来,使亲水部分尽量暴露在结构的表面(以利于与水接触),把疏水部分尽量藏于结构内部,这就获得了蛋白质折叠的物理途径--用蒙特卡罗方法确定给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折叠结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物理与生物交叉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年留学生李浩教授,做出很优秀的开创性工作,被海峡两岸的理论生物物理工作者所重视。

生命系统的天然生物材料,为适应各种功能和环境而构成了复杂的多样性。其复杂性是传统的天然材料如金属、陶瓷等无法比拟的。经过生物化学几十年的研究,现在已发现,其错综复杂的结构是由几种基本化合物构成的。这几种化合物就是水、组成DNARNA的核耷酸(4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20种)、糖和生物矿物(如骨头)等。

生物材料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这几种基本化合物自组装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它们的分级和自组装结构的机理,是软物质科学的中心任务,也是物理与生命科学交叉、凝聚态物理向新世纪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中国理论物理学界已开始重视这个发展趋势,由原来研究非线性科学的一部分人率先转到这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开拓了一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研究方向,如基因信息学的研究,则已深入到与生物学界同一方向的研究密不可分的境界,这是相当可喜的。但从基金与人员的投入来看,中国仍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值得广大物理工作者深思。

(本文转南《科学》杂志1999年第五期)

http://pc.yzdown.com/hot/science/bio/005.htm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2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