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35659|回复: 13
go

海葵基因组复杂程度堪比脊椎动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4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1-1-19 21:46 编辑
! @, ]9 Z- n% C5 x* a( l
! W! z' \  R4 V, a; E' J发篇较早的消息...
, F1 U, l) l+ _8 d9 d3 i, X- R. g

《科学》:海葵基因组测定完成 复杂程度堪比脊椎动物

' X  d5 u; Q6 o
  
  T, Z; C4 _" `5 X


+ U1 q) ^, j  I4 E& R) X2 v+ M* r

8 ^( p6 j6 ~) S3 s, q图片说明:一种星状海葵的基因组测定加深了科学家对于动物进化过程的认识。
8 T% Q  P$ j$ U/ b- Q/ o( j7 I8 i0 F5 K1 t
(图片来源:Nicholas Putnam/UC Berkeley)
5 a  Q$ I+ H7 k, U1 r2 b! Q1 s
  w" B- D% Q$ v. I
& E  f9 u' r- ?; F$ i- b美国科学家最近测定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海葵的基因组。他们发现,该基因组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且与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一成果有望革新人们对物种进化的认识。相关论文发表在2007年7月6日的《科学》杂志上。5 T/ e. p  Q1 X, W

8 O8 c3 ~0 B# D- }' L) W+ a: P' H# Q领导该研究的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Department of Energy Joint Genome Institute)Nicholas H. Putnam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测定了一种名为Nematostella vectensis的星状海葵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海葵的基因组包括4.5亿个碱基对和18000个编码蛋白基因。3 h( l6 J6 X& c" D$ x4 E

$ X9 Q% R/ [4 w- I% x, j通过对比海葵与其他已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推测并重建了新元古代后生动物(eumetazoan)的基因组特征,而新元古代后生动物被认为是除海绵外的其他多细胞生物的祖先。他们发现,新元古代后生动物全基因组中的80%明显是真菌、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的同源基因,其余的20%是新元古代后生动物所特有的,它们负责信号转换、细胞通讯、胚胎发生以及神经和肌肉的功能。论文高级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niel S. Rokhsar表示,“现在,我们拥有了整个动物王国的基础‘工具箱’,它赋予所有的动物一种统一性。”4 q7 D8 B+ _1 P# Y1 ^( H

& u% B! n% v9 D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类与海葵等现代动物有三分之二的基因家族源自于它们的新元古代后生动物祖先。相比之下,果蝇与线虫的继承性只有大约二分之一。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和海葵的基因内含子与外显子(exon-intron)结构也十分相似,基因组中内含子较多。而果蝇与线虫丢失了新元古代后生祖先大约50%到90%的内含子。这些发现意味着果蝇和蠕虫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新的研究挑战了一个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生物会越进化越复杂。
! M  d" z% h+ ]' E! @) M: x 2 I' i' |' V) q; S+ A' Y* U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在海葵和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大量的关联基因块(blocks of linked genes),它们也都源于新元古代后生动物。
7 v0 v$ Y* o5 I# l
! r2 Q, R, }+ M* [/ p' h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的Eugene V. Koonin表示,“海葵这样的原始的动物的基因组如此复杂,实在让人惊讶。这一发现说明,尽管现代动物的祖先在形态学上或许比较简单,但在基因组结构和调控机制上已经十分复杂。”5 x& _* U8 R7 T/ T; S1 p/ s% y* X9 r

7 S4 l% u0 r' T+ j5 ^

日天文学家观测到“婴儿期”星系

. N+ K7 n, @7 J+ |6 N9 V


: {$ p0 K* m3 j4 v$ t) m   新华网东京2006年12月25日电    传统观点认为,星系最频繁形成的时期大约是在100亿年前,此后不再有星系形成。但日本天文学家25日宣布,他们观测到一个星系,在距今88亿年前仍在快速成长。
; }# a$ G  B, v$ U+ H( |  c' D" G ( J/ }6 e) ]" m' e# m; C- i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国立天文台和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日本中部长野县野边山宇宙电波观测站的7架射电望远镜,观测到了这一处于“婴儿期”的星系,并将其编号为“MIPS-J1428”。
( X% V* K% K2 F; m- q% V
4 L6 I0 r) ]2 e: [# s  V0 z        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星系中气体分子数量是银河系的30倍,密度是银河系的10倍,恒星生成活动极其活跃。 7 R  |! u6 s. S

. n* ~& X# n0 L# z2 g+ _$ @        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员伊王野大介说,这项发现表明,星系的形成可能一直持续到最近,这有助于理解宇宙的诞生和演化。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14
发表于 2011-4-7 23:14 |只看该作者
4 c) E! j& r) t, h! j( p( K. |# M

( \0 M1 }0 Y& d- j9 I2 ]5 v最新研究称:小小虱子导致恐龙脾气暴躁 & P* q% ?( H( w$ p- G2 |

! U1 N# r0 e% l4 ^1 d' |4400万年前的虱子(左)与今天的虱子相差不是特别大( ~9 ~- l1 E* }8 f' [
$ ]  \7 }# t. i7 O3 ~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6日报道,日前英美科学家经过研究指出,恐龙的脾气为什么这么暴躁——只因它常年被虱子“折磨”和“骚扰”。
. D* C7 \7 H- z8 ]# E0 ` ) W( e6 R# z0 T: ]. e9 ^
通过研究69种虱子的DNA,研究人员绘制出了这种生物的系谱图,并发现在6500万年前,也就是地球还由恐龙统治时,虱子就开始进化了。' E& F/ t- I9 o6 Q) v, [3 g

6 ^" U; v! d7 @! A% b. \( r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凯文·约翰逊博士说:“分析显示,在恐龙大量灭绝之前,鸟类和哺乳动物身上的虱子就开始了其进化过程。我们发现当时很多鸟类身上都有虱子,一些哺乳动物身上也有,由此,我们推断虱子当时有很多寄主,其中很有可能包括恐龙。”
8 P% p0 e/ H! d
, O( h& P) t. ?/ V2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文森特·史密斯博士也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虱子就是活化石。这些寄生虫携带着我们祖先的基因。我们把虱子当作标记基因,通过呈现它们的进化史,进而去研究其寄主的进化史。在过去的1000年中,DNA随着时间流逝也逐渐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也可以用来绘制相关的动物进化的编年表。”, t4 H" _0 W: ?( Z

) ?$ |9 Q7 w1 O0 u% m' N$ A$ P研究同时指出,鸟类和哺乳动物早在恐龙灭绝之前就开始进化了。约翰逊博士说:“可以说从那时候起,鸭子、猫头鹰和鹦鹉就已经有显著的不同了。”5 `0 l5 |+ x: L

" \9 H4 A$ o  R" o$ e之前科学家认为,在恐龙时代,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种类相对较少。只是在恐龙灭绝之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多样化进程才开始加快并填补上恐龙留下的生态位。
6 i0 ]/ u3 v+ h4 r% V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13
发表于 2011-3-29 09:42 |只看该作者
作者:Richard Lenski 来源:《科学》 # H+ u; G& }5 I! f

! J6 F) x( h% A1 |: A) ~- P& k突变频率慢细菌长期适应性更强 , l$ K7 e6 a! V# [6 f

2 q0 ?  K! g8 j3 J : a9 D5 _* q8 E4 R0 b$ e. {* H3 @
“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听了无数遍。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学习乌龟谦虚、坚持不懈的精神。之后已不断有人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演绎出其他的版本。例如兔子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第二次的挑战中全力以赴、毫不停歇,从而远远地甩掉了乌龟,取得了胜利;乌龟开动脑筋,改变比赛路线,把赛道改为水、陆兼有,兔子不会游泳因而输了;还有其他更新的版本,强调龟兔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从而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竞争力。
# Q0 m! `" j5 f
3 U. Z' x* B2 F4 p' R近日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微生物和分子遗传学系教授Richard Lenski及同事在进化学研究中再次演绎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他们证实带有长期进化利益性突变的“乌龟细菌”最终战胜了短期优势的“兔子细菌”。这一研究故事公布在3月18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6 n: ~2 f4 d$ t9 V  U. N1 @ 2 K- N3 ]+ R. S3 ~& H
Richard Lenski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密歇根大学科学技术中心BEACON项目的共同主持人,被公认为美国进化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导性人物。他曾带领研究团队在25年的时间里对超过52,000代的生长细菌进行了长期的进化研究,并分别在进化时间长度为500代、1000代和1500代的细菌中找到了5种优势突变:rbs, topA, spoT和glmUS基因突变存在于1000-1500代之间的进化群体,而pykF基因突变则出现在1500代之后。研究人员证实topA突变可使得细菌中的DNA拓扑异构酶发生一个氨基酸置换,改变染色体的超螺旋结构,影响大量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细菌的生存和繁殖。* i; K7 ~! o: ~( L5 c( @/ [

1 W8 u# R& r" S1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选择了在500代内快速出现topA突变的菌株称为“兔子细菌”,而将其他的突变频率发生较慢的细菌,称为“乌龟细菌”。他们将“兔子细菌“和”乌龟细菌“等量混合,进行了直接竞争试验分析。研究人员本以为在传代至500代后这些“兔子细菌”应比“乌龟细菌”显示更强的适应优势,然而试验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菌生长分裂至500代时,“兔子细菌”确实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在继续培养883代后,也就是在1383代时,情况发生了逆转,“乌龟菌株”不仅反超,而且“一统天下”。在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中,研究人员证实在1383代时,“乌龟细菌”相对于“兔子细菌”出现了另一种有利的spoT基因突变,spoT基因突变使得“乌龟菌株”后来居上,最终取得了胜利。0 o4 N  j7 V. w: Q( ?" v
, m) g9 J8 a9 O/ U; b3 K/ \
“这真像是一场棋局。在下棋过程中,有时做出一些必要的牺牲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从本质上讲,乌龟细菌通过生成了更多有益的突变从而克服了短期进化过程中的不利。而兔子细菌虽然生成了可获得短期适应利益的突变,然而却阻塞了获得进一步改良的道路,”Lenski说。6 m; w1 B6 Y; T5 b4 N% q0 |
5 B% v' Q1 r1 O
尽管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已通过大量研究获得了证实,然而这项研究是第一次在如此长的进化时间内对进化进行详细地研究论证。这一研究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以及密歇根大学AgBioResearch的资助。(来源:生物通 何嫱)  
& z$ E- E( I; B4 Q
6 o& N$ H1 h# e9 |' g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12
发表于 2011-3-24 22:54 |只看该作者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3-24
) Q" g1 y1 W2 k8 H3 q, A ( j/ c$ R/ B# _+ _. J: n; I
英科学家发现古老海洋生物晶须能修复人类受损肌肉 - T' k/ N; A+ h& @1 D
" ?: P# K) F/ s7 ]- D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5亿年高龄的海洋生物拥有的纳米晶须能修复人类受损的肌肉组织。科学家表示,这一消息或许是身体遭受重创或终身残疾患者的福音。( ^+ p* @6 j% i& f/ b: o7 u' t
, b0 T1 M" ?- n' s$ L
生物材料专家斯蒂芬·爱松、朱莉·高夫以及詹姆士·杜根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出了被囊动物海鞘的纳米晶须,这种纳米晶须仅数十纳米宽,远比人类头发丝细。他们发现,这些纳米晶须由化合物纤维素组成,当它们相互对齐并排成直线时,能快速修复受损的肌肉细胞。9 ?6 F9 {: D6 b; F5 r

- k* e1 Y. i- D0 X9 w) G& |4 `; |科学家表示,这种纳米晶须纤维素不仅能修复已有的肌肉,甚至能让肌肉从无到有地生长出来,可替代人类受损或患病肌肉组织的人造组织,让全球各地数百万人因此受益。爱松说:“虽然这是一个相当精细的化学过程,但其潜在应用值得探索。”
# o) i4 j4 L' [ 9 A2 e. d: t1 B2 g3 H$ N: P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糖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长链),通常存在于植物中,是纸和某些纺织品(如棉)的主要成分。爱松指出,鉴于其独特的属性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世界各地对纤维素青睐有加,科学家将其用于许多不同的医疗实践,包括伤口敷料等,但这是科学家首次将其应用于骨骼肌肉组织工程;另外,对于其他排列整齐的结构,如韧带和神经等,该纤维素也极具潜力。4 Q$ S' h+ e7 I" `! q

; o5 E, E$ W& w& B; Y- r+ w各种各样的被囊动物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床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4亿年前的寒武纪。目前,这种低等生物已成为很多医疗项目的研究对象,科学家认为,它们也包含能对抗病毒和各种癌症的化合物。
( @8 \' C8 Q; e2 L! d$ k. N# w ' x) |8 J4 t8 _9 g; |) X) D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11
发表于 2011-2-24 17:32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叶足动物化石 5 P9 l5 J, n/ K
揭示了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9 _0 W" t* P- ~# n
. i  c+ S$ E3 U0 G* v/ H3 z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7 n8 D2 u' k4 i* z; X$ t  N

2 q, L# F9 w) L8 l* }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是由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8 c# k8 u  L+ a- x2 `; z
) h. S: O7 J: ]
著名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说,具有“节肢”的虫子——“仙掌滇虫”尚未演化出头部,躯干也是柔软的,分节不明显,但其众多的“脚”已出现分节。它展示了软体虫子向硬体动物过渡的明显过程,可谓找到了节肢动物的直系始祖,从而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 b; l9 j, C4 B* T4 R: D& J
5 c  A+ v. E" q' ~1 u9 b节肢动物门是现生动物中分异最大、属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动物门:她所拥有的物种数比地球上其余30多个动物门的物种总和的4倍还要多。于是,这个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门类的起源,一直是众多进化生物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命题。
! e" z1 L# ^7 @) q+ q
1 i9 F/ U: C+ A; `% R节肢动物门主要包括昆虫类、蛛形类、甲壳类和已经绝灭了的三叶虫类。尽管其形态极其多样,但身体主要由头部、分节的躯干和分节的附肢三个基本单元构成。现在,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取得共识,节肢动物门最初应该是由某一类无头、躯干不明显分节、附肢也不分节的称作“叶足动物”的古老蠕虫进化而来的。然而,学者们仍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哪一类叶足动物首先迈出了通向节肢动物演化坦途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到底是先形成了头部,还是先着手躯干分节,或者先从附肢分节起步?人们都在期待远古化石能给出明确答案。; h- }7 M3 w# i! j( Q* @
6 K# a" b4 S/ e6 Z+ d, a; U
6年前,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发现了一种最先出现成对眼睛、因而开始头化,但其躯干和叶状附肢皆未分节的“神奇罗哩山虫”。尽管这一重要发现可能代表了节肢动物与叶足动物之间的某种中间类型,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旁支,走进了演化的死胡同。于是,现代生物学家依据生命演化中常见的“先主体,后附件”的现象推测,叶足动物门向节肢动物门进化的顺序很可能是“先躯干节化,后附肢节化”。
5 F! h5 Z# }, a2 M  ~3 q" M$ l4 ]
; e6 `& V) Q2 x( R. {" I如今,本文报道的从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云南具刺的仙人掌而得名)的叶足动物化石颠覆了这一猜测,因为该奇特叶足动物虽然没有明确的头,其躯干也没有明显分节,然而其附肢的骨化分节却与节肢动物几无差异。无疑,这种能在远古海底行走的动物“仙人掌”,应该代表着由古老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过渡的一种关键的珍稀缺失环节。直白地说,它就是一种学界期待已久的曾经淹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始祖。- d5 [' i3 b: ^' q

; M  V6 a; Z+ y4 I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节肢动物自从拥有了分节附肢,便恰如虎添翼,它们有的跑得更快了,有的跳得更高了,行动更灵巧了,有的甚至还学会将分节附肢改造成极为有效的捕食工具或性选择的得力帮手。从此,这类个头本不十分起眼的族群便在形形色色的生存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一直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海陆空三军全面蓬勃发展,终于成为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真正王者。(来源:新华网 许祖华 冯国)
: i* Z" @" W' ^" `) D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10
发表于 2011-1-26 17:2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1-1-26 17:25 编辑 ) w/ _' G( \3 y$ q/ ?+ H. p
3 X8 ]! q! X9 @6 C

美发现新种水母 同类相残长数百带刺触须


- v! s: s4 I4 g. P 9 v9 V% ]! g( w4 W0 \6 m+ _( G
& v0 K6 q" v. E
5 ?2 l7 ?7 N0 X3 {) j, N2 d
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一种新发现的水母。这种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会攻击其他水母,制造同根相煎的惨剧。
2 r8 S& Q5 [6 }5 x) x
' S/ W6 t1 I: a3 y/ |/ O0 l1.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
2 y& z0 o- L' S& _% v  G  K ; B0 F8 v- K8 ?9 a6 m
& R4 m  c' G' E
粉红色吝啬鬼在休息(图片来源:Don Demaria)$ E/ ^  u1 F7 t( O3 K- ?2 r

5 {8 N- x. s$ @照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拍摄,展现了一只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的水母,数百根带刺的触须在水中摇摆。“粉红色吝啬鬼”是一种新发现的水母种群,它们会攻击其他水母,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 ^: ^" `7 |, I2 c5 m" |
# {) G( Q: z* {  C, d" l* q
2000年,研究人员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大量“粉红色吝啬鬼”,当时将它们列为Drymonema dalmatinum家族成员。这个水母家族自19世纪末期便被科学界所知,通常可以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南美大西洋海域发现它们的踪影。: [1 W+ a# |3 _

% {% I$ H( E, |) W1 h# Y" y9 l最近,科学家借助基因技术和表观检查揭示了这种水母的真实身份。根据他们的发现,“粉红色吝啬鬼”是一个全新的水母种群——学名“Drymonema larsoni”,以科学家罗恩·拉尔森的名字命名。在加勒比海,正是拉尔森首次对这种水母进行了研究。1 K/ x$ y- |  `
! ?+ v* G+ L# Q' V; H( j
“粉红色吝啬鬼”与其他已知钵水母存在较大差异,促使科学家创建一个全新的水母家族。这个新钵水母家族——自1921年以来的第一个——被称之为“Drymonematidae”,囊括所有Drymonema种群。阿拉巴马州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学家基斯·拜哈表示:“在从遗传和形态学角度对Drymonema进行研究时,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母,是一个独立的水母家族。”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报》杂志上,拜哈和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海洋生物进化史专家迈克尔·道森详述了Drymonema水母种群。
. f9 S" G) N8 x( G$ ]6 Y
# R; I; Y3 h* h* ^  V- u2.捕杀同类 2 r( x/ H/ J. `5 ^% P

5 }1 b& t$ F  }0 V  
% S3 h2 }) _; U1 v
- q3 H8 R# u4 ]8 C捕杀同类(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 s! c, t9 \' q8 s( m/ V% ]6 ~
2 {) ~. I- R1 X8 V' K* F一只在佛罗里达州礁岛群沿海捕获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被戏称为“粉红色吝啬鬼”,捕获后被放入实验室的水箱。根据新分析得出的发现,这种生活在墨西哥湾的水母在遗传上与地中海近亲D. dalmatinum截然不同。无论生活在什么地区,Drymonema水母都会捕杀月亮水母,沦为盘中餐的月亮水母几乎都是成年个体。  ^. F; v3 ^4 d/ i8 Q
0 N( d0 N  z& j8 Y0 {' v) e
道菲因岛海洋实验室的拜哈表示:“它们会向外伸出触须,一旦碰到月亮水母,便会用更多触须缠绕猎物,最后将它们捕杀。”成年Drymonema水母大部分消化工作由在触须附近摇摆的所谓“口臂”完成。口臂会渗出消化液,用于分解猎物。
) z( X7 c, q0 k- F- [7 X& t5 } 0 ]# g+ T, S# T1 b: f* x
3.海湾战争
3 k9 T! v; t! G! G  
7 t, K. T, r. \8 E0 ~/ W% _海湾战争(图片来源:Don Demaria)9 H9 u/ k) e& S  S0 }8 I: \
8 x- Z( ?; @1 C8 Z6 l1 G+ n
墨西哥湾,一只体型较小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攻击一只体型远超过自己的月亮水母。Drymonema的体型差异较大,有些只有几英寸宽,例如图片中的水母,有些则可达到几英尺。拜哈说:“它们的体型一直在增长,但绝大多数水母的寿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在繁育下一代之后,它们便不再进食,身体逐渐衰老,枯萎并最终走向死亡。”
" x4 Y1 _1 L4 X' v1 E . U4 l3 A9 s7 w7 x9 ?: ]
4.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
/ ^: A4 e* s3 C, ]+ ~! E ' m, h# @/ Q" u% M' q! D+ M# z2 \; E
6 R. E. S" W6 w4 x3 K% I& D
水箱中游动的吝啬鬼(图片来源:Mary Elizabeth Miller, Dauphin Island Sea Lab)
8 `1 V4 g$ h5 m& j
6 h$ i- \2 n, l" E+ K一只在水箱中游动的Drymonema larsoni水母。这只水母在阿拉巴马州沿海被研究人员捕获。Drymonema水母主要以其他水母为食,触须的刺细胞力量很大,人类在接触时也能感觉得到。拜哈说:“它们是一群真正恶毒的刺客。缠绕你的触须越多,刺击的威力就越大。这些家伙长有数百条触须。”
- J' i" e" U! H$ y 4 q: {8 d# D/ ?+ f7 o
5.一个大块头 / E2 S) K9 F9 m: `
. z4 F& Z. `+ b5 T6 _( c

; B+ `. V8 m2 G# }* W! o " a5 p% M6 T4 `( J
一个大块头(图片来源:Monty Graham, Dauphin Island Sea Lab)
3 f- B! ?( K3 R3 q & k3 q" ]. H, J8 a1 p
墨西哥湾一只身躯巨大的“粉红色吝啬鬼”,宽度达到近3英尺(约合1米),拍摄时正在搜寻其他水母。一旦发现目标,便会展开猎杀。体型较大的Drymonema可一次诱捕多只月亮水母。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只触须上挂着34只月亮水母的Drymonema。0 J3 l6 H/ m# Y7 |8 E$ ^7 x) v  g( N
( e  ?: @! M! l, T  Z+ ]8 B
由于很多水母的外形非常相似,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水母种类很少。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的道森发现了很多隐秘的水母,它们的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却是不同的种群。虽然将此前认定的单一种群划分为多个种群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研究水母生态学特征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水母种群的行为存在差异。拜哈说:“这一发现将改变我们研究水母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和海洋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们视为一大害虫。” $ f2 v4 |$ d$ P: U% @+ d% L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9
发表于 2011-1-24 16:45 |只看该作者
肿瘤自相残杀 大型动物长寿之谜得解 科学家推测:肿瘤生长迅速且高度脉管化才能使大型动物致命
2 y4 h6 f0 E4 j7 z& Y2 B3 S6 @
5 f3 b7 \1 K1 x- o3 b 作者:任霄鹏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7-8-1 16:21:22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 a  A8 X/ @9 N& h2 C; P, X$ y. p2 |
  % f( _+ w6 ^) i1 m
图片说明:体形巨大的鲸鱼往往不会受到癌症的困扰。(图片来源:Nature)0 S6 Y8 H$ Q+ ?4 r
  
2 o1 G" K; L5 T& N; u* y许多肿瘤对人类而言是致命的。然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模拟研究表明,对体型较大的动物比如鲸鱼而言,肿瘤的出现可能更加普遍,但这些肿瘤往往不会致命。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即大型动物体内会逐渐进化产生更富有侵略性的肿瘤,而这些后来者会阻碍父代肿瘤的生长。相关论文发表在《综合与比较生物学》(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Biology)杂志上。
6 G9 T: C8 W4 X5 c: a! m) ~; H8 M
1 z) X' k. K6 |5 r# N/ ^2 K与体型较小的动物相比,大型动物通常体细胞较多,寿命也较长,这本应该使得它们更容易患上癌症,因为一方面细胞越多癌变的几率就越大。另外一方面年龄的增长会大大增加癌变风险。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动物患癌症的风险并未随着体格的增加而明显加大,这是一个困扰科学家多年的矛盾问题。
  B  h6 N5 w% i" q: f6 }$ @# { # ^6 F' z9 o$ c3 ]9 N) z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John Nagy和同事假设自然选择倾向于最具有侵略性的肿瘤细胞,它们生长迅速,能够分泌促进血管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获得足够的营养。" l& X$ ]7 ]+ I
7 A6 I* c- ~( |) u% F& I" C! v
研究人员认为,大型动物体内的癌细胞会逐渐进化为“超级肿瘤”(hypertumour),它会破坏营养供给从而摧毁父代肿瘤。而大型动物的超级肿瘤只有进化得非常大的时候才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它们需要的进化时间也更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型动物在众多肿瘤的影响下仍然能够长寿。
' O  W$ w: F# N0 \) { ! Z% `" b6 b) h6 U0 U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Nagy等人用计算机模拟了单个随机定位肿瘤在美洲鼠兔、人类、蓝鲸等6种动物体内的演化过程。他们将每个物种的模拟程序都运行了1000次后发现,大多数动物进化出的超级肿瘤都阻碍了父代的生长。同时,物种的体型越大,产生的超级肿瘤也越多,而患上致命癌症的几率却相对较低。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大型动物患上致命肿瘤的必要条件是肿瘤生长迅速并且高度脉管化。) n3 p% ?; ?% g5 Y" B
4 ]/ B3 v6 H( a/ p4 u1 X6 w
伦敦帝国学院的生物学家Armand Leroi表示,“超级肿瘤的观点很有独创性,它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于癌细胞机制中来。”不过,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病理学家Daniel Martineau却并不认同,他说,“论文作者过分简化了癌症的复杂性。他们关于不同哺乳动物具有相同的致癌风险的假设是错误的。比如,端粒酶(telomerase)在啮齿动物身上比人类更容易获得表达,这使得它们更加容易产生癌细胞,从而缩短了寿命并影响到对癌症的抵抗力。”
* o% K" p7 p. b! L' p, G- c 8 i4 N/ K' G6 z+ W8 d' H
Nagy表示,“我们知道模拟研究证明不了什么,但是它确实提出了一种可供检验的预言,尤其是大型动物要产生致命肿瘤需要高度脉管化这一点。”如果研究人员接下来能够发现鲸鱼肿瘤是高度脉管化的,那将为这一新理论提供有力支持。(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r( t( ~5 S  S" x

Rank: 8Rank: 8

积分
17665 
威望
17665  
包包
23467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优秀会员 金话筒 专家

8
发表于 2011-1-19 22:58 |只看该作者
sunsong7 发表于 2011-1-19 22:12 # I# `, r+ `: T! I7 t" [# P
《PLoS计算生物学》:新研究揭示细胞繁殖缘何复杂而耗能 - F( a6 m( ^/ K) X6 ~
避免因单一个体进化而产生危害
0 ~0 b7 n. f$ h! E
这个论点很有趣。如果繁琐耗能的细胞自我复制和增殖功能分开进行,产生变异的几率很小,那么简化增高这种复制增殖的任何变动,包括人为干预,都会增加变异的几率。也就是说干细胞干预的临床癌变风险以及其他变异风险是“必然”的。
! t( {9 f6 w; F( @
6 J" M& k- l+ d9 M1 E4 e  TTACs也是干细胞层级性的一个特点。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7
发表于 2011-1-19 22: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1-1-19 23:13 编辑 3 C# I; f3 v. y+ J

, x6 {! t/ H. ]6 x+ @4 y- s+ Y4 t+ G这里把宏观宇宙与微观世界摆在了一起,若引起的不便表示歉意...
, d# T; v. e) u+ h5 s! v
9 F8 z+ }, |$ @$ Q+ t" {' I6 [7 {
: _, W& f, t9 E. W. J, a' z. g6 H) L, E$ r# Q2 R3 Z- q
7 S% M  ^; E; A! d* t2 O" A7 v  `( s/ B

穿越音障

7 k' y0 B# |9 ^) B

/ V$ i' A: I8 z9 f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1-1-19 22:46 |只看该作者
《天体物理学杂志》:银河系“祖先”被找到
) K; f* H) t" z" f7 R3 G+ j7 f  ?, |科学家将这一发现比作在人类进化史上寻找智人化石
5 v. Q( Q9 ~+ K- I' a- ^% b
5 |2 C' g1 L& X8 `1 M. P: c+ p图片说明:M74(上图)这个羽翼丰满的螺旋星系可能是由赖曼α发射源(下图)合并而成的。(图片来源:上图NASA/ESA/CARYL GRONWALL;下图NOAO/AURA/NSF/TODD BOROSON)
$ Y$ }' z/ d7 I; S' }# v
- [( P0 ?; s7 q5 F- w' P/ t沿着宇宙历史向前回溯120亿年,美国天文学家找到了包括银河系在内的螺旋星系的“祖先”——赖曼α发射源(Lyman alpha emitters)。在1月7日至11日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学会第211次会议上,科学家将这一发现比作在人类进化史上寻找智人化石。相关论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6 y3 v1 q% u8 U5 }  k) Q# Q6 t
' I3 y" ?: m8 F9 I2 D1 P/ k: |# Y$ \
宇宙中最早的星系在大爆炸之后不久就已经形成和出现,但它们很小,也很昏暗。通过合并,这些“小不点”逐渐成长为人们今天看到的大型星系。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天文学家已经能够看到这些宇宙早期的原始组成材料,它们在相当遥远的宇宙区域,只有这样,因长途跋涉而“滞后”的光线才能如实反映那里几十亿年前的样子。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存在——科学家找到了各式各样的早期星系,却无法弄清到底哪些是螺旋星系的前辈,哪些是其它类型星系的祖先。  O3 u/ P' J0 P% ^
- G' Q6 G& k- S1 }- X
现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Eric Gawiser和宾州州立大学的Caryl Gronwall宣称,他们解开了这一谜团。作为“耶鲁与智利多波长研究计划”(Multi-Wavelength Survey by Yale and Chile,简称MUSYC)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利用NASA的斯皮策和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智利的一些地基望远镜,分析了一类轻质量恒星集团,它们能够发射出特殊的紫外线光谱——赖曼α。" x9 S( J2 _/ Q5 s
) t8 ~2 }& ~) ]8 g$ i' z
研究表明,这些星团的大小约是银河系的十分之一,质量只有银河系的四十分之一。Gawiser和Gronwall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星团所发出的光线以及在宇宙空间的丛生方式都意味着,它们就是银河系等较大螺旋星系的构建材料。" E. y# Q; O6 C# H/ c: E" H
  U( H; Q( r; n4 g" S: @+ [
新的结论无疑将加深人类对星系起源和演化的认识,这是宇宙学最突出的难题之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Sandra Faber表示,“新的研究就好比发现了胚胎干细胞,如果你知道它们会发展成什么,那一切就开始变得有趣了。”' v" u# x! j% h$ x) X) @; k. o( J

" [( [; p4 k7 D0 `6 U不过,也有天文学家怀疑星系的形成方式不止一种。Faber的同事Elizabeth McGrath在会议上表示,并非所有的大型星系都是由小变大发展起来的。McGrath曾经发现了早期宇宙中质量非常大的盘状星系。她说,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合并形成。相反,它们可能是由超大质量气云的快速坍缩而诞生的。(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 t  t) T6 d( I ) H; n1 X! M; I
(《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671, 278(2007), arXiv:0710.2697v1,Eric Gawiser, Shanil N. Virani, for the MUSYC Collaboration) * C& Z) d" A  \6 \2 [' R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18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