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s Archiver

tpwang 发表于 2011-1-15 20:26

干细胞随笔:从科研项目资助模式引出的话题

干细胞随笔:从科研项目资助模式引出的话题

《科学》杂志2011年1月14日刊,有一篇关于日本科技项目资金新政的评介。增加独立研究机构研究者的扶持面,增加对青年科学家职业扶持是两大特点。由此想到我国干细胞再生医学目前的项目运行模式,有感而发。稍加修改,还是借用贵栏目贴出来,欢迎讨论。

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学科与专业的交叉领域。单从科研角度,说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基础,可以从横竖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干细胞研究的主要方向的覆盖程度,二是个方面研究的深度积累,包括人才,实验室以及已有的工作。

根据媒体可见的公开信息,比如国内干细胞会议的主要人物,各机构的网站介绍,最近几年国际上发表文章的主要研究者等,与干细胞研究相关主要方向想交叉,可以勾画出一个简略的中国的情况。解读两个标准,一是国际水准下的中国状况,而是近十年中国干细胞引进人才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研究面上的主要节点有各种总结法,比如可以从干细胞研究主要种类:胚胎,成体,肿瘤,iPS……;研究内容:培养条件与技术;自我复制/分化调控机制;Niche;Genetics/epigenetics;克隆/嵌合动物;小分子/chemicals;动物/人……;主要分化种类:beta细胞;神经干;血液……;临床模式:疾病干细胞系;疾病干细胞动物模型;干细胞药物平台;细胞治疗;干细胞库……来勾勒一个大概的单子。关键指标是能否形成一个松散但相互呼应的体系,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我国的基本科研状况,可以从二十世纪初回国一批人建立实验室开始,目前成规模有积累,能独立拿到国家重大项目的实验室,应该有十数家。从建立胚胎干系开始,跟着搞更新分化调控研究,也有动物发育与克隆角度开展的工作,而iPS一出来,又是一轮跟随。近两三年开始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一些论文,个别发在nature上。纯技术上并没有被拉开太多,但还处在开始进入主流杂志的初级阶段。从主流研究方向的覆盖上,自然也远不够完善。iPS鼠是最高成就,目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还要看后续的东西。

十来家比较大的实验室,有多少PI和研究人员,博士,博士后,也能估计个大概。另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国内领军人物的科学“出身”,比如,相当比例的人出身动物发育,因此克隆不弱。生物学出身有几个,医学背景的干细胞PI的反而不见得是主力军。科学院系统条件与实力比较集中,大学里面散一些。前一段教育部尝试把大学资源集中一下,关键还是资金问题。二十世纪初回国的一批,有一些在外面的训练未必是系统的干细胞,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千人计划有些单位引进一些在国外已经具有相当实力的人,如何纳入现有的体系,还要看。大研究室毕业的博士们相当一部分还是出国了吧,留在国内并能够有条件进入正常career发展,很快承续国内研究传统的,应该很小一部分。

临床上也有不少人拿钱搞些干细胞研究。但主要是跟风或出于升职需要,鲜有国外大医院双博那种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条件。而且,临床上多关注直接的细胞治疗,对机制不会感兴趣。国家管理规则和体制也不完善,还不成形。基础与临床结合是个问题,因为双方的体制差异大,不容易捏合。有一些临床效果的初步结果,但难以形成模式。

表面上看,甚至国外一些对中国科技不太了解的老外,会觉得中国干细胞条件与实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与国家资助规模,以及归国人员的基本素质。如果从干细胞领域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而言,还是差距较大。干细胞领域的海龟与国际上已经有水准的海华之间的差距,可以作为一个切身的指标。

有差距是必然的,中国的科技基础与实力本来就比不上西方,干细胞研究恐怕不算最差的。体制原因,科技文化,都有关系。另外,也确实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很关键。大项目,战略性平台搭建,有限资源的集中利用,重点突破的需要,产业化的经济压力,都是必然的。但科学研究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考虑,长远来看,还是要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模与体量,才有可能拔尖,支撑应用。

还有一个要说的是辅助产业资源跟不上,定一个东西要到国外,时间长代价高,往往在这一个环节上就落后很多,长此以往还是受制于人。但这不是科研的问题,是整个生物制品产业的水准跟不上。

中国多年来成功的科技应用领域,模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承载引进或创新所必须的“基建”,比如航天和高铁,工程上具有足够的承接先进技术与工程能力,在形成完整体系模式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面上和深度上都有必要的积累后,通过引进加以创新,能够很快走在世界先进行列,甚至形成中国独特的优势技术。

干细胞虽然号称起跑线“最平等”的科技领域,但主要的概念与发明都还是西方的,我们还是在跟,要在引入的基础上试图有所创新,承载的基础必须有。也就是说,为了建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发展能力,眼下需要在干细胞学科覆盖面上,在研究机构和独立研究人员的的数量上大力扩展,形成一定的“体量”,才有可能跟上甚至有所领先。否则,集中拿钱砸,可以砸出点东西,发几篇不错的文章,但无法保证一个产学研用完整体系的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感觉国家应该在集中花钱的同时,大力鼓励广泛的发展与竞争。这是老掉牙的科技发展话题了,不过干细胞比较新,历史短,发展快,机会多一些。14日《科学》杂志上关于日本科研新政的介绍,里面两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扩展资助独立研究者和年轻人的幅度,资助的重点科技包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这与亚马纳卡发表iPS后科研经费曾一度高度集中的趋势,应该是一种回归科学本身规律的调节。国际上批评中国过于强调产业化应用,有点急功近利,973不少项目近年也有成为变相“实用”项目的趋势。

在这种模式下,即使能有个别的突破,但对于整体干细胞再生医学潜力的自主释放,不是长远之计。据说自然基金项目标准有提高,是一个好事。一个新入行的干细胞讲师或副教授,有机会获得可以独立开展一定工作的能力,不仅对职业发展很关键,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干细胞研究队伍的内在扩展,也会有助于解决我国干细胞研究形不成“规模”的缺陷。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基金只是个起步项目,973、863等国家大项目,应该扩展申请范围,或者设立中间阶段的项目基金,采用更彻底的peer review制度与独立审核规则。否则,拿钱不出真正成果的问题,又在本来的不成规模问题上使得效率效益大打折扣。其实,这两者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科学说到底是一个自由创新与规则竞争的事业。

说这么多,并不是否定我国这些年在干细胞领域的发展,而毋宁是着眼于未来的一些个人建议。

hylok 发表于 2011-1-15 22:28

我认为国内科研人员研究激情并不差,研究条件受制于资金限制,肯定要差一些。但如果能够组建有效的团队,干出点样子并不比人家逊色,但从整体规模和水平上不太容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天河计算机创出世界第一可以看出来,科研资助往往是滞后的,这种滞后的资金支持其实作用已经不大,花个好几亿造个计算中心,简直就是在造博物馆。等计算中心造好了,估计计算速度已经落后人家几十倍了。科研真正需要的是激情,大型项目需要的才是资金实力。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X1.5 Archiver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