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行业新闻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18835|回复: 0
go

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0417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23:03 |显示全部帖子 |倒序浏览 |打印
最新!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发布!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
# u2 l# O9 w4 G+ {2 m/ j( B2 _1.        中国科学院院士
( I, Y4 k% }! C来源:生物谷 2021-08-02 15:50: F0 I, x1 r" c1 k  L* t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中国科学院  2021年8月1日  共191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1、性别统计:男性32人,女性4人,男性占比为88.89%;2、年龄统计:年龄最大的是66岁,最小的是43岁,平均$ k3 {4 K/ u0 n) s/ d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予以公布。共191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评审,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6人。+ i  F3 g- i6 j# M9 y3 m( T! q% L

0 v  t3 l) o  ]' r+ k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 g/ `" Q) Q# }/ W(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姓氏拼音为序)
/ T2 \6 B8 P7 U$ p& S: s
( ]/ X6 q4 |. ]  j5 g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介绍+ y3 r$ s2 E) y9 m, n# {
" m$ o3 ~" J& c; I( Y
蔡秀军,著名外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美国外科学院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2012)、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他建立了腹腔镜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腹腔镜下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国际上完成首例完全腹腔镜下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
7 p% L& W7 f% R1 e. U- G# P  |0 L/ q7 C! H6 g3 N4 {

, [* ~0 Y2 N2 y" r曹务春,研究员,专业技术少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为军事科学院首席专家、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争先创新奖状、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军队科技领军人才;荣立一等功。$ v% p3 U1 V) C
2 Y7 T+ H& u# |

& K1 u& X& ]  M# t- f陈玲玲,2009年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获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同年5月作为独立PI获得Connecticut Stem Cell Seed Award研究经费资助,受聘于康涅狄格大学干细胞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5月任助理教授,2011年1月任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 z: B3 |& `) A$ o: R! I4 a她目前担任Cell、Mol Cell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美国冷泉港实验室非编码RNA会议、国际RNA协会年会等多个会议的大会主席,2017年入选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BIS青年研究员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
2 z0 ?- b) X" W; W) O, [: @6 O& [( S- _+ i
! n1 _" r/ y+ @0 L
窦科峰,男,汉族,1956年2月出生,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2020年10月,入选“2020年人民好医生”名单。主要从事肝脏移植、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腹部战、创伤的救治等研究。系统掌握肝脏肿瘤、肝脏移植及胆道肿瘤等国际前沿领域知识。
: r7 d! L$ j3 b$ M7 _. H# U1 [% L) X" K9 |, g% ]7 i: m
窦科峰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先后主持开展了氧自由基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与防治、MHC四聚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肝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筛选研究等。窦科峰教授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血型不同的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和当时国内最小年龄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并广泛开展各种全肝移植术式,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海拔复杂条件下的肝移植、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的肝-肾-胰联合移植、单肝段移植等创新手术。' p% T$ q  q- P* z! C* Z
# k) d5 x5 T. `9 f
此外,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氩氦刀治疗中晚期肝癌、结肠癌肝转移等,取得满意疗效。他所采用的沿肝血管瘤包膜分离,完整切除的方法治疗肝脏巨大血管瘤,提出“切瘤不切肝”的理论,改变了以往切瘤必须切肝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V6 o" c0 d. \

) H( Q* |# n' z) Z0 {) T! m1 H7 K  k5 s  o
高彩霞,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甘肃农业大学学士。1994年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199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1997-1998年丹麦DLF-Trifolium公司科研部博士后。1998-2009年丹麦DLF-Trifolium公司科研部Research Scientist,课题组长。2009年9月回国,在遗传发育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课题组长,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人才”。
( W" c$ [( l* ^3 l$ l: K# Y( E2 A: M& u8 F0 f8 [9 I
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生物安全新型育种技术以及基因组编辑定向设计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推动基因组编辑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 H2 L0 ~/ s/ j2 h

' ?8 F* w1 [% u: W) F+ |  n1 T- X: e
何光存,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科学家。何光存教授曾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第三任), 现为遗传学系系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主任。1 V8 O# K3 M$ U6 y# \
" j% ~' `& s7 k8 R4 L8 [$ R
长期从事水稻遗传学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在新基因的发掘、鉴定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克隆出水稻中的第一个抗稻飞虱基因Bph14;创制的抗虫基因资源和分子标记在国内各育种单位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水稻抗虫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发展。' J2 N7 m. T/ j  Q1 w( ?5 a( H$ u
; b" Q% ?( \/ D* H" `. x  J

6 f8 W, |% w4 y+ T" z, i2 K0 G  \胡海岚,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5年5月加入浙大。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并作为骨干参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的荣誉包括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优秀学者奖、 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培养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共获得国家级最高奖学金 10人次。
' H& q& y' ^9 L5 i. F9 Y! _4 ^3 Z2 Z/ F. Z+ y
" e' Z$ ]& \# ^
黄三文,男,研究员,1971年9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从2005年2月起,获聘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人才岗位,担任蔬菜花卉所生物技术室功能基因课题组组长。担任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和国际单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这两个项目是由我国发起、多边合作的植物基因组项目。在黄瓜遗传图谱构建、细胞遗传图谱构建、性别表达研究、抗病性研究和品质研究上,开展了多个研究项目,已克隆了黄瓜性别决定基因M,构建了黄瓜遗传-细胞遗传整合图谱。在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详细分析了抗病基因位点R3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分化,克隆世界上第三个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R3a,并与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合作克隆了世界上第一个晚疫病无毒基因Avr3a,R3a-Avr3a是第一对符合“基因-对-基因”概念的系统,是研究马铃薯-晚疫病互作系统的模式。相关论文发表在《PNAS》,《Plant Journal》,《Plos One》,《Genetics》,《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和《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 》等杂志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英文专著1部、SCI论文10篇, 影响因子达34.4,论文共被其它SCI论文引用170次;2007年起担任《Euphytica》(国际植物育种学刊,SCI期刊,影响因子1.1)的副主编。
0 ~2 }! o1 N- G3 f) @$ s4 X3 Q5 y+ ^( r" M) M" y# ~0 p+ `
% T' N* d& {2 _5 G
霍勇,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学院院士(FACC),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冠心病介入治疗。5 S7 d2 B) `2 s6 v' C# L

& {( N2 b: z! ~( Z, k0 E& o0 c  g1 o2012年先后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医师奖”、“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及“吴阶平创新奖”。020年5月29日,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H- O- A; @1 s7 o4 u  m

3 d# w: t1 m$ O6 k霍勇教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对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深入的研究,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1 _* n4 X6 W, {  p+ b" s
! }, R0 M0 X! R& `1 H2 {

% b4 Q. o# ?0 @' K0 ]* p$ F2 i贾建平,神经病学家,国之名医,中央保健专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长期从事神经变性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找回患者失去的记忆,提高人们的脑健康水平”是人生追求目标。研究方向是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的发病机制、外周标志物和临床药物研究。
  R1 J8 ]+ }8 @( ?3 l3 _& i( g- U( N+ K
贾建平教授是中国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的引领者和发展者;2003年发现中国第一个AD家系,逐步建立了610多个AD家系全球最大队列,相继报道占世界10%的40个国人AD基因新突变,据此构建了11种国产化的小鼠模型,实现我国AD动物模型零的突破;创建AD早期识别和预测方法,使AD干预提前到无症状阶段;主持制定了国内外27部痴呆指南,规范了AD诊治标准。被评为中国痴呆研究20年重大进展。受邀为Lancet Neurol撰写了“中国痴呆现状和未来”专题述评 。
: f& Y( F8 V$ L. |
0 k) g# F/ Y# H3 d7 P) R$ q- w5 a2 w& ?) X8 i
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2008年获“百人计划”项目支持,2012年获“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3年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w) j7 |. S* G  a2 ]. m; K
2012年,李劲松研究组建立了来自小鼠精子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能够代替精子使卵母细胞“受精”产生半克隆小鼠(称为“半克隆”技术)。2015年,研究组获得了能稳定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的单倍体干细胞(出生效率达到20%左右),因此又称为“人造精子细胞”。2018年,研究组通过结合“人造精子细胞”和CRISPR-Cas9介导的Base editor系统,实现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的在体遗传筛选。1 q9 y! U! e! \
6 k* l& j) t4 x" t% {; A

1 X& d9 l! g' f. w李亦学,男,1955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主任, 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生物与医药领域专家组成员。
: R) v( D/ V* e' H% Y; P
# E$ A- W. K( _200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自然科学基金专职评审专家,德国Journal of Integrative Bioinformatics杂志,美国Medical Science Monitor杂志特邀审稿人,国内《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学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以及Genomics,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等杂志编委。
0 Y% N; S, s# V% k6 b2 ~  w: A) U- W$ ]- E. _. O- P

( _. a& {  i3 F! X李毅,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毒专业委员会和植物与病原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973计划,863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以及行业公益专项首席科学家,MPMI等刊物Senior Editor。曾任国际MPMI以及IBC分会主席。
5 E# k* P! G  ?2 g8 m5 Z; q0 A3 \
& Y, N. S5 [$ X: v: H3 D研究方向是病毒与植物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侵染对宿主发育的影响和致病机制;植物宿主对病毒的防御机制与病毒的反防御机制;病毒与传播介体昆虫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介体传播病毒机制;病毒对昆虫介体免疫系统的干扰和介体的抗病毒免疫机制。7 L0 A6 N% _% T( C

. K8 t) i4 G9 I; `/ }8 n1 a$ o2 `) {7 K7 @
林圣彩,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近年来,林圣彩教授以细胞代谢稳态调控为研究核心,针对细胞对营养物质与能量的感知机制以及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olism、Nature Cell Biology、Molecular Cell等国际著名杂志上,被引用9000余次。  
$ l; [. G: W7 F% ^( V, i/ ~1 O1 L# w( |+ L3 ]
# F# E$ n' q/ W3 `* _  U! B8 E* J
鲁友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所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终身bollinger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在突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如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 J8 I, c3 d6 v4 L# R" d8 r

5 T8 l+ l) J7 h( e* k# S& c: a: P5 A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酪氨酸蛋白激酶src通过调节谷氨酸nmda受体参与ltp的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science,nature neurosci,neuron,j neurosci等期刊。获多项美国和加拿大国家科研基金资助,是nature neurosci, neuron,j neurosci等期刊的审稿人,molecular neurobiology杂志的编委,美国nih,加拿大cihr等基金评审委员。2011年全职回国工作。  N- P& |- s3 F7 m! Q0 Z/ Z
/ V9 g. ]# K1 f. e9 Z1 ]: L4 O" f9 w

" C# O; Q& ^( ?% |% a2 L- l马克平,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士学位,1987年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植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1月留植物所工作任副研究员,1995年12月任研究员。1998年8月至2002年6月任植物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任植物所副所长;2006年6月-2010年8月任植物所所长。& F" o3 y6 U+ C! u6 v4 u7 ~7 q

. _; @. U. E* Z! |- g6 i近年主要开展群落构建机制、保护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标本数字化及其共享平台、全国生物物种编目、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平台的建设。
0 ~& ]) Z0 h* F# z- b
$ u9 h; a5 c! S) i) t+ o
( r% X  F: y) c' @; ~) ]& U戚益军,男,清华大学教授 、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高端生物学期刊《eLife》编委。主要从事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和命名了多种新型的小RNA ,在《Nature》、《Cell》、《Molecular Cell》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大量论文。曾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 M( f2 f; q8 h) c
9 O8 D0 l* v5 _8 d' A6 P) y) j( h
- Z4 i7 U/ L) t) T- ^瞿佳,男,眼科专家,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药监局眼科疾病医疗器械和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浙江温州医科大学校长、委员。2018年11月,获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医学药学奖”、  临床医学奖。 & C8 ?$ w( n, `$ ]
" D8 [& \+ q, A* `/ L( w( t
主要研究方向为眼视光医学和视光学、近视的基础和临床防控研究、功能性眼病研究、眼科器械研发、眼科药械真实世界研究等。瞿佳教授是我国眼视光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将眼科学与视光学整合,于1988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建了国内首个眼视光学专业,1998年创立国内首家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是我国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
: {$ J! \" J4 W# l  k) M5 r5 D
3 f, W4 w# x& A# L
  p& D! ?* C1 ?" E+ J. L2 X4 J瞿礼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教授、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3 W2 n* p* \" i
. ]+ Y( a- _, l9 t
1 O) i! _& J, g9 k. ~" d3 r9 O
宋保亮 ,男,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县)。1997年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资助,任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组长、研究员。担任科技部重大蛋白质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14年2月28日,经武汉大学党委研究决定,宋保亮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任期从2014年3月1日起。
& k  h& U' z. X1 b! _$ x3 F" Q: V! Y. @# E! v, H" A! O+ C
滕皋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放射专业82届校友,现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介入治疗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副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前任主席(2016-2018),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CVIR) 副主编,J Vascular & Interventional Radiolgy(JVIR)副主编  。
" i0 L3 B: _, p* T! x4 u& B! R+ u6 @: W/ r
主持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变革性技术、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包括Lancet Oncology,Lancet Gastroent Hep, Radiology, JACC, J Hepatology, PNAS等。获美国介入放射学会fellow(FSIR),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fellow (FCIRSE);获欧洲介入放射学会(CIRSE )的杰出人物奖(Distinguished Fellow,2015),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最高荣誉奖—金奖(Gold Medal,2017),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金奖 (Gold Medal,2019)。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
2 I1 V& S2 I: {% V6 h) q2 M/ C/ i: o1 R) p/ A" w+ r+ h9 U% I" w5 O
' ]6 x- r2 L7 t# i! c, |, j
汪道文,男,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内科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暨基因诊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 n, K# p0 Z+ `2 Z2 d) Y5 B6 P/ k3 P: _' c  O) u8 z
汪道文教授从医30多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带领自己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和内源性保护机制研究,推进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建立疾病规范化治疗体系,在高血压规范诊治独具特色;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以基因诊断与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诊断医疗。
" Q) f  y/ s, s) A
, S* e7 w" [. @7 s8 X5 T先后开展基因诊断项目600余项,为临床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婴儿黄疸和大血管疾病等的基因诊断方面走在国际前列。他在临床实践中坚持诊断清楚、治疗明白的原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使众多疑难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得到正确诊断与治疗。
: \4 ?. s! {  R- }6 r/ _, J" o+ i! d" g0 H( Q# @

8 y, {/ y: E  t* r$ k王以政,男,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5获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1991在加拿大 Laval 大学获生物化学和实验医学博士。1991年至1994年分别在美国 Case Western Reserve 大学和法国 Nice 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1995年至2001年先后在加拿大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和美国 Thomas Jefferson 大学担任助教授、副教授等职,主要研究谷氨酰胺的信号传导通路与神经元存活和死亡的机制等,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2001年8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信号转导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教育委员会委员、所科研计划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 F4 r9 N# I3 P" n" B) l3 Q% y+ W2 i0 f; z

% R# ^& V9 x- h* ]& @王拥军,男,1962年9月2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计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
$ {+ e  \( B7 \8 ?9 M
' F' w# |3 z7 y7 @$ _% q王拥军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关键防治技术与体系建立的相关研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期刊论文300余篇,被他引1000余次。其中,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短程、早期、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新技术,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杂志评为“2013年度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被Lancet Neurology评为“国际神经病学领域年度八大进展之一”。 建立我国第一个脑血管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CISS分型,实现脑血管病分层管理;创建了中国第一项覆盖全国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平台,显著提高脑血管病防控质量。& O0 u. e. w* h$ }0 l  ~

' }4 X! s: z+ [' f- Z) p: @8 d王拥军等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评估体系。首次在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中明确了代谢综合症等多种风险预测因素与卒中结局的相关性,验证了CHADS2等多种风险评估量表,此外,还首创了适用于国人的新的卒中后肺炎预测量表(AIS-APS),为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连续发表在行业顶级杂志Stroke上。王拥军率领的研究团队,连续6年成为Stroke杂志全球单中心最大贡献团队,同时获得首批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称号(2013年)。; i# p, m# c1 [3 F1 y5 g( a

8 k8 U; y$ t  V- ?, Q  e
' p- @$ ^0 |  W9 S" b9 i, g  E$ ^3 u吴皓,男,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系主任、上海市耳鼻咽喉科临床中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 " a: b6 f, z( a/ k2 j
7 s% s4 t- u+ N0 U" Q2 ~
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及参编的专著包括《临床听觉生理学》、《颞骨及侧颅底解剖训练手册》、《耳及耳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学》、《儿童肿瘤外科学》、《临床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学》、《罗其中神经外科精粹》、《耳外科学》、《 Le Neurinome de l'Acoustique La Neurofibromatose de Type II》、《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3 T5 @. \& X* J, e& J

1 D4 H- e3 {2 }: s( _2021年1月6日,《细胞报告》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吴皓、研究员华云峰及德国哥廷根大学Moser教授团队合作成果。该研究建立了耳蜗神经回路成像的新方法,并提出了耳蜗听神经可以整合多样的外界声音信号且受中枢紧密、多样的调控,为听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 ?9 t1 u* u0 R
: c/ F0 i3 U9 W9 ~) R# q
9 N5 V7 C$ J: S# N
薛勇彪,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
) D$ x7 y' x9 Z
. l8 O( y6 L4 ?5 E7 f该课题组研究重点为显花植物生殖障碍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首次克隆了控制金鱼草花粉自交不亲和性的SLF(S-locus F-box)基因,并发现由SLF、SSK1 (SLF-interacting SKP1-like1)等组成的SCF类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SCFSLF在自交不亲和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研究植物适应性生长和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制;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与演化;水稻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
) h& j5 Q) l0 `
9 d2 |8 K! }+ i& o
9 A0 h) q# E, n杨瑞馥,男,1963年出生,河北廊坊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疗系,1988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分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_8 ]9 |& u6 C4 s

" Z, w; d% M) S3 I1 i4 |* \长期从事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以及微生物法医学。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军队科技攻关计划等几十项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0,累计H因子22,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53.5。2002年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称号,2004年享受军队人才一类津贴;主编《细菌名称英解汉译词典》、《细菌名称双解及分类词典》、《生物威胁与核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微生物法医学》等6部专著。 ; g! L5 [: h. q; B/ i5 P* e
- H" F, @5 Z* g4 G# M

) `8 O- b5 F# n* _+ \杨仕明,男,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成功完成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外科高难度手术1000多例,包括听力重建、镫骨外科、面神经外科、颞骨及侧颅底肿瘤切除等手术。提出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外科的微创化理念,推动学科开展耳内镜检查和手术,已开展耳内镜检查5000余例,改善了术前中耳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并明显提高了耳显微手术的疗效;将耳内镜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桥小脑角手术,成功切除肿瘤并且在面神经功能良好的基础上成功保存残余听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军队医疗成果奖。
+ [- u3 K7 v9 @- O
3 |  T: D" ~& N! \7 x" y  w, P负责起草并制订“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并发起“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引领全国22家耳科研究实力最强的医疗中心开展突聋临床研究,推动了全国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
: o' |  G, [5 O7 b# B
1 A; V$ R4 }' ^. J
4 z/ p9 W# P3 ~; F* M0 x杨维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0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R! p: F/ Y3 N: H% l
% Q! c7 D3 s  x  O* G
研究方向是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遗传学,尤其是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极性、细胞命运、细胞分化和雌雄配子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遗传机制。其目标是利用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来探讨发育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为模式研究农作物基因功能。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PNAS、Plant Cell 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 U! {! `8 M1 m& t, r
5 O4 W, W. X& ]2 M! u( l) h  b( J' }
' F0 m6 ^1 L7 S! O9 V杨正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6月生,在职博士研究生,主任技师,研究员,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担任检验科副主任期间,为科室发展积极筹划,规范了实验室操作和临床标本采集行为,为检验科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及ISO15189评审的顺利通过提供了有利保障。积极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室间质评工作并取得优秀成绩,不断开展新技术、新试验。从最初的3-5个检测项目增加到30多项。
+ B0 G; `  \1 R9 _2 G  m
: @, }' N$ M: q指导全省各级医院建立规范、合格的PCR实验室,建立了全省PCR室间质量评价体系;收集并完成子宫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共200例的FISH检测,并建立了临床应用平台。同时与妇产科合作完成产前诊断中心筹建工作,为进一步建立全省乃至中国西部最大,水平最高的疾病基因研究与临床检测中心打下了基础。  
( K( U9 _) h2 O5 r" c- R1 |3 N9 Q" O" u5 u; f' o+ D3 i  {  A

& }  N5 q6 G2 Y5 }6 f张克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副校长。专注于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通过发掘杀线虫微生物新资源和新化合物、确定致病毒力因子、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分子机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并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为解决线虫防治的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4 Z$ t! W, L- y0 e$ [+ ^: n0 H( P% x( O/ e) K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重大基础前期研究项目(973前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政部成果转化项目、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先后在《Mycological Research》、《Mycologia》、《Fungal Diversity》、《Nova Hedwigia》、《Cryptogamie Mycologie》、《Mycosystema》、《真菌学报》、《植物病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65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出版《食线虫菌物研究》、《食线虫菌物分类学》、《食线虫菌物生物学》等4部专著。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科技标兵,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获第五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1994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主持完成的"根结线虫生防真菌资源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于2004年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11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H8 a4 E+ P7 o" d* Z$ ^7 m

4 g# d! y  s+ G7 }4 N3 m$ E. s! o4 _2 K: P( l+ c
张先恩,男,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生命科学与分析科学交叉研究,涉及:分析病原微生物学、生物传感、细胞分子影像、纳米生物学等 。曾担任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司长,从事国家基础研究的宏观管理,发表或主编"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30年"、"新李约瑟命题"、《国际科技奖励概况》、《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等著述。, v: z2 c/ H/ N
分析生物技术、分析病原微生物学及纳米生物学,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相关专著3部。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1989)、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等荣誉。
4 s1 L0 ~9 u; ], ]/ c+ m8 v) i1 i! A+ x2 [. f% B

7 d% K7 ]0 ]0 ]! K" @张旭,男,1962年出生,  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 _5 V& i4 U: a* ^( X1 Z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uropean 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Cancer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Urology, BJU Internationa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y0 l# H/ H1 F5 |
长期致力于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特别是微创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研究及其推广。 通过技术攻关,创立了一套以腹膜后入路为特色的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技术体系,已完成8000余例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经过近20年推广,后腹腔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泌尿外科通用技术体系,并在欧美及东南亚推广应用,迅速提高了我国泌尿外科腹腔镜和机器人外科水平。由于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技术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2013和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率先在我国系统开展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至2017年个人机器人手术量达3000例。创建性地将后腹腔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机器人技术,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6 H+ T% X# g3 [: S6 P- R& G/ x. x, M0 y9 Z, N( h1 L0 ^
8 a3 N0 O4 N$ J7 K+ s* F
张知彬,男,1964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动物生态学研究组组长、研究员;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从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的角度,研究鼠类等有害生物种群暴发成灾规律与调节机制、鼠类与植物及疾病的关系及无公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与策略,为生物灾害预警和综合治理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3 H+ z7 @# C  J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发现过去一千年间气候变暖显著降低了中国三大农业自然灾害(旱灾、涝灾和蝗灾),发现ENSO与我国、欧洲等国家鼠类种群动态密切关联,发现密度依赖的互惠或合作有利竞争者共存,并提高竞争力等。/ o5 m0 Q3 l* h

3 @+ _3 l! d: y; q" l; v/ \: I) w2 h2 b
朱冰,男,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2012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顿医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2014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朱冰研究员长期从事表观遗传信息建立与维持机制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Molecular cell 等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进入表观遗传学教科书。 ' a+ u0 r2 s9 \+ M, M

6 k4 O! K/ g6 F3 ^# g# U0 m
, b1 q6 \/ c/ {  y朱兰,女,1964年生,医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盆底学组副组长兼秘书。妇产科核心期刊《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十余种杂志编委。
, e( G0 b& G, [) h5 T0 F2 ]3 u& l% ^- j* D% ^9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特聘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 `4 s& d" [: f/ Z

6 ?5 }. \0 o2 I5 u从事妇产科工作二十余年,1989年就职于协和医院妇产科,师从协和老一辈知名专家。妇产科知识全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的诊治。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主修妇科泌尿和盆底重建及妇科内镜,掌握了该领域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回国后逐渐开展工作,并在全国推动该领域发展。实践中勇于创新,创立了符合亚洲人种解剖特点、经济有效的盆底重建新术式:坐骨棘筋膜固定术及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后者被称为“协和术式”,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疗效及远期预后与国外全盆底手术相近,直接节省医疗经费数千万元。(生物谷 bioon)
. g: ?% \4 f" p: }! J, T: a8 G' C' U' v'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5-6 00:01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