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干细胞研究员休闲专区 生命中心王宏伟研究组发表论文揭示 DNA 同源重组分子机制 ...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7557|回复: 0
go

生命中心王宏伟研究组发表论文揭示 DNA 同源重组分子机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651 
威望
24651  
包包
140770  

优秀版主 博览群书 美女研究员 优秀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23: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生命中心王宏伟研究组在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杂志发表论文揭示 DNA 同源重组分子机制% _( ]+ R. V0 E5 q3 [+ v7 G
来源: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 作者:王宏伟 / 2017-01-09
$ o9 H7 ?/ {' Y' U生命中心王宏伟研究组在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杂志发表论文揭示 DNA 同源重组分子机制
- U$ b. g+ C. k) P- [2016 年 12 月 12 日,生命中心王宏伟研究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题为《催化 DNA 链交换的人源重组酶 RAD51 纤维的冷冻电镜结构》(Cryo-EM structures of human recombinase RAD51 filaments in the catalysis of DNA strand exchang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 RAD51 与 DNA 形成的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并初步阐述了在真核细胞的同源重组过程中,RAD51 介导链交换过程的作用机制。
$ X& F5 b8 r9 T- z7 ]5 Z-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双链 DNA 遭受紫外线或某些化学物质的伤害而产生断裂之后,会启动 DNA 修复途径。同源重组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修复机制。人源重组酶 RAD51 会被招募并包绕在断裂之后经过酶复合物剪切产生的单链 DNA 上,呈现规则有序的螺旋结构。此复合体会在附近寻找并捕获双链 DNA,使其与被包绕的单链 DNA 进行配对,以此检测序列是否同源。在这一过程中,RAD51 单链 DNA 复合物一旦搜寻到同源双链 DNA,单链 DNA 便会与同源双链中的一条链完成匹配,并将原双链中的另一条链置换出去。这个过程称之为同源重组修复中的链交换,是整个修复过程的核心所在。同样的链交换过程也会在真核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影响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遗传信息。在整个过程中,ATP 与 RAD51-DNA 复合体的结合而非水解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特性从大肠杆菌,酵母细胞再到人类,都十分保守。然而,目前依然缺乏相应的结构证据揭示链交换过程的分子机制。5 Q$ i9 ?. t1 Q; S0 f; y0 g
该研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单颗粒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链交换之前的 RAD51 - 单链 DNA 与交换之后产物 RAD51 - 双链 DNA 的两个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分辨率分别达到 4.4 埃 和 4.5 埃。RAD51-DNA 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人源 RAD51 与 DNA 磷酸骨架的结合方式并验证了这种结合造成 DNA 分子拉伸,以及三个相邻碱基与一个 RAD51 单体结合的规律,ATP 结合在两个相邻的 RAD51 单体的相互作用界面上。同时,本工作利用特殊设计的 DNA 序列及自主开发的算法,首次获得了链交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态结构,即同源双链被捕捉至 RAD51 - 单链复合体尚未解离的状态。根据此结构推测出此前文献报道的第二结合位点可能会帮助置换链的解离并离开复合物,促进同源重组的完成,这一结论也与之前的相关生化数据一致。以此为基础,文中提出了 RAD51 介导同源 DNA 链交换过程的模型,为理解真核细胞中同源重组相关的工作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T0 S* k1 }, u+ }' c) S6 A0 D. q
图 a 和 b 分别为 RAD51 - 单链 DNA presynaptic complex 以及 RAD51 - 双链 DNA postsynaptic complex。图 c 为 arrested synaptic complex,绿色的密度推测为被 RAD51 - 单链 DNA 复合物捕捉到尚未离开的双链 DNA。图 d 为基于本文结构模型提出的 RAD51 在介导同源 DNA 之间链交换的作用机制。
5 z2 o$ I' T; U# M& e王宏伟和美国耶鲁大学 Patrick Sung 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 CLS 项目 2012 级博士研究生徐静斐和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卓越学者赵玲云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徐元元和赵卫星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的冷冻电镜数据采集均在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北京)的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完成,数据处理在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北京)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完成。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主管雷建林博士,徐艳姬博士,生命中心 PI 李雪明及清华大学计算平台杨涛博士在数据收集及数据处理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本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的经费支持。
( i* s* f: u( l& L" ]% q: h6 C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smb/journ ... full/nsmb.3336.html
! ^1 W/ Y" j6 w# j. s* ^* c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 + 10 极好资料

总评分: 威望 + 2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7 15:12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