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搜索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干细胞之家论坛 细胞与微环境 沙龙区 癌细胞的发生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
朗日生物

免疫细胞治疗专区

欢迎关注干细胞微信公众号

  
查看: 239302|回复: 28
go

癌细胞的发生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1:21 |显示全部帖子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细胞海洋 于 2010-12-21 22:48 编辑
% h' T9 b9 z4 p" r# _/ I  L2 D6 J1 b* e# k3 c- O/ E$ e+ \  B4 `
有个想法常在老狼大脑中萦绕——癌细胞的发生会不会是一种“返祖现象”呢?
$ R! y9 N  I$ c4 X1. 多细胞生命体是由单细胞生命体群体配合的有序组织,分工协作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做为社会组织的叛逆者癌细胞的发生不是小概率事件;+ X% J; Y" o/ y! A/ R. v0 g
2. 癌细胞具有强大了独立生存能力,倾向于改变秩序、重排染色体,这是不是多细胞生命体出现时的原始状态?
* v$ G" p; N5 @4 a2 [  f0 I3. 从物种演化角度,癌细胞的发生除了摧毁“旧世界”,有没有可能创造新世界?% O. W1 t4 r; R9 P% h# m, q
4. 按照生命的“宇宙胚种说”假说,可以理解为“脏雪球”彗星携带了大量类似癌细胞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种单细胞生命体访问地球,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条件下重组生 命,奏响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交响乐?

% y' G( S3 a8 F; H
" ^% P7 r. m0 b  V! O* w! o& T! m
8 U7 q. V+ s$ ?) ~扩展阅读——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引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2818.htm
9 ]# Z' R+ W4 r) F4 h6 R' ]百科名片: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 q$ m! P0 F4 k" W: t( P9 L$ E) e
4 I# |) K/ A: u+ }8 D简介
$ R* U6 U  p9 Z2 S0 V$ ^
+ h! B" k% x+ G+ R6 M- h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4 z9 O9 y0 Y. `( F- _: g0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他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的动物的祖先一定是来自前寒武纪动物,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产生的;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P5 P( a! L( @# z' y/ p
5 y: m! C  p) B' }" L
相关研究
" V) Q) w7 G/ G+ M- T% B
- Z& ~% e: F4 R* h* P1 G  f 海底生物

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动物等等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在地球上来了个“集体亮相”,形成了多种门类动物同时存在的繁荣景象。这就是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依照传统和经典的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生物进化认为,生物进化经历了从水生到陆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两个车轮的缓慢滚动逐渐实现的,中国的科学家通过古化石研究向这一权威理论提出了挑战。   在国际上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就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开启了一扇宝贵的科学之窗。1984年7月1日,“澄江动物群”在云南省澄江县首次被发现,这一多门类动物化石群动物类型众多,且十分珍稀地保存了动物软体构造,首次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以丰富的生物学信息为“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在有关“寒武纪大爆发"的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已在国际上取得了领先地位。不久前,从事“澄江动物群”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共同领衔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因在早期生命演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远古的化石群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了生物的矿化骨骼,还保存了大量软体组织印痕,如:表皮、感觉器、纤毛、眼睛、肠、胃、消化腺、口腔和神经等,甚至有的动物好像在临死前还饱餐一顿,消化道里充满着的食物仍可辨认。 1 b0 k: o* n, P: r3 Q9 _5 I

3 n/ a- T, Y6 q; e9 `7 s6 g: J 化石

中国的科学家们对“澄江动物群”的不断挖掘发现和深入系统研究,探索了脊椎动物、真节肢、螯肢和甲壳等动物的起源,证实了现生动物门和亚门以及复杂生态体系起源于寒武纪早期,挑战了自下而上倒锥形进化理论模型,为自上而下的爆发式理论模型提供了化石证据。现已描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共120余种,分属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此外,还有多种共生的海藻。   通过研究丰富的化石信息,科学家们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谜团提出了种种假说。陈均远研究员提出寒武纪生物突变具有极明显的自发性进化行为的设想;舒德干教授提出“寒武纪暖水与冷水两大古生物地理分区"的假说等。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证据确凿、令人信服的解释,科学家们也在继续致力于实地考察和研究,以求早日完全解开“寒武纪大爆发”的谜底。
' c& I" F& S: J+ y. v: E9 s8 z
# A# @1 o6 l) {' z4 G
* l4 Y( ?  _9 \8 t起源  
  F3 [9 D+ ~" Z$ X( Y7 H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源—埃迪卡拉动物群   : P: u) P# W' O# X3 \9 x5 r

- e" W6 |1 ?- _7 ^2 Q9 D6 l! h% b9 A. ?  三叶虫

埃迪卡拉(Ediacaran)动物群是Sprigg于1947年在澳大利亚中南部Ediacara地区的庞德砂岩层中首先发现的。最初人们未能确定这一动物群的时代,后来终于确定为前寒武纪,年龄为6.7亿年。埃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三个门,19个属,24种低等无脊椎动物。三个门是: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水母有7属9种;水螅纲有3属3种;海鳃目(珊瑚纲)有3属3种;钵水母2属2种;多毛类环虫2属5种;节肢动物2属2种。 多保存为印痕化石,尽管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很原始,但它们被认为是20 世纪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使科学界摈弃了长期以来认为在寒武纪之前不可能出现后生动物化石的传统观念。所谓后生动物即是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   艾迪卡拉动物群包含了多种形态奇特的动物化石:身体巨大而扁平、多呈椭圆形或条带形,具有平滑的有机质膜,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证据。按Seilacher的观点,艾迪卡拉动物群可分为辐射状生长、两极生长和单极生长3种类型。除辐射状生长的类型中可能有与腔肠动物有关系的类群外,其他两类与寒武纪以后出现的生物门类无亲源关系 。   尽管有关艾迪卡拉(型)动物群的性质还有许多争议,但其奇怪的形态令许多学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后生动物出现后的第一次适应辐射,它们采取的不同于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形体结构变化方式。不增加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只改变躯体的基本形态,变得非常薄,成条带状或薄饼状,使体内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没有内部器官的情况下进行呼吸和摄取营养。如现代大型寄生动物涤虫现代大多数动物采取的是保持浑圆或球形的外部形态的同时,进化出复杂的内部器官来扩大相应的表面积(如肺、消化道),从化石上可以看出,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组织和器官,说明它们已不是最原始的类型。它们代表了后生动物出现以后的第一次辐射演化因此,可以认为艾迪卡拉(型)动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气氧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后生动物大规模占领浅海的一次尝试,结果失败了,而导致绝灭。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后生动物采取了第二种方式,使内部的器官复杂化和物种多样化的发展,即生物系统演化。) e9 r, M+ q+ o! D
1 c5 ^; @' T8 t9 d
典型代表/ P. q9 n0 y3 v' p
; ~; d* b% w* c" {0 o0 J
介绍4 p( ]/ l5 Y4 e/ K4 D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代表─云南澄江动物群    ; q8 E5 x' g( G/ l% a
: P' q. F) W- ^# _2 t% b, j4 j$ a
博物馆

  寒武爆发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带壳后生动物群。该动物群是我国青年古生物学家侯先光1984年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先发现的。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约5.7亿年的化石群,其成员包括水母状生物、三叶虫、具附肢的非三叶的节肢动物、金臂虫、蠕形动物、海绵动物、内肛动物、环节动物、无绞纲腕足动物、软舌螺类、开腔骨类,以及藻类等,甚至还有属于低等脊索动物或半索动物(如著名的云南虫)等。由于许多动物的软组织保存完好,为研究早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同时也成为了探索地球上大壳后生动物爆发事件的重要窗口。: k* z  v0 {( [2 S  r1 R

( B3 a7 z2 m2 R7 m+ n9 }5 ?" v研究意义8 g  a4 b! v  e( k. o  |, _1 |
  云南澄江动物群在生物进化研究上的意义   云南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使得我们对在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的进化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它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该动物群的发现,再次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成为“寒武爆发”理论的重要支柱。同时,它还是联系前寒武纪晚期到寒武纪早期生命进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该动物群被发现之前的本世纪内就有过两次激动人心的古生物学发现。一次是1910年在北美发现的距今约5.3亿年中寒武纪的“布尔吉斯动物群”,另一次是1947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发现的距今6.8亿~6亿年之间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云南澄江动物群成了联系布尔吉斯动物群和埃迪卡拉动物群之间的重要环节,随着对澄江动物群研究的深入,埃迪卡拉-澄江-布尔吉斯3个动物群之间的演化关系会更加清楚。   其次,澄江动物群的发现为“间断平衡”理论提供了新的事实依据,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再次造成冲击。“间断平衡”理论认为,生物的进化不像达尔文及新达尔文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渐变积累过程,而是长期的稳定(甚至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从而在地质记录中留下许多空缺。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并非总是渐进的,而是渐进与跃进并存的过程。
$ j5 q" K  y: J
& v; F8 W0 B4 ?. F6 h原因探讨
* U' |8 h" s7 ^9 W0 r1 @- r  寒武爆发吸引了无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论者去寻找证据探讨其起因。100多年以来的证据产生出解释寒武爆发的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是一种假象,这是某些达尔文或新达尔主义者所持的观点。由于进化是渐进的,所谓的“爆发”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记录中发现了早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广泛存在并发展的生物,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则可能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而“缺档”,造成这种“缺档”的原因是前寒武纪地层经历着热与压力,其中的化石被销毁了。由于发现前寒武纪化石沉积层中存在大量象细菌和蓝藻这样简单的原核生物,因而这一解释不再有说服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寒武爆发代表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真实事件,科学家从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1965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提出了寒武爆发是由于地球大气的氧水平这个物理因素造成的。他们认为,在早期地球的大气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纪藻类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并逐渐积累形成的。后生动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于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还以臭氧的形式在大气中吸收大量有害的紫外线,使后生动物免于有害辐射的损伤。   生物学家则从生物本身的生态关系来探讨这一问题,因为地质学的证据否定了这种氧理论的观点。大约在距今10亿年至20亿年之间广泛沉积层中含有大量严重氧化的岩石,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已经存在足够生命爆发的氧条件。因而生物学家从两个重要事件的出现来探索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即有性生殖的产生和生物收割者的出现。   从化石资料来看,真核藻类大约在9亿年前出现了有性生殖,实际上,有性生殖出现得更早。有性生殖的发生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过程中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由于有性生殖提供了遗传变异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这是造成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说是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种解释寒武爆发的生态学理论,即收割原则。斯坦利认为,在前寒武纪的25亿年的多数时间里,海洋是一个以原核蓝藻这样简单的初级生产者所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的群落在生态学上属于单一不变的群落,营养级也是简单唯一的。由于物理空间被这种种类少但数量大的生物群落顽强地占据着,所以这种群落的进化非常缓慢,从未有过丰富的多样性。寒武爆发的关键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现和进化,即食用原核细胞(蓝藻)的原生动物的出现和进化。收割者为生产者有更大的多样性制造了空间,而这种生产者多样性的增加又导致了更特异的收割者的进化。营养级金字塔按两个方向迅速发展:较底层次的生产者增加了许多新物种,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在顶端又增加了新的“收割者”,丰富了营养级的多样性。从而使得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最终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产生。   对于“收割理论”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正确性,然而,一些间接的证据支持了这一理论。间接证据之一来自于前寒武纪叠层石,这些由藻类组成的叠层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纪最丰富的生产者群落。今天,叠层石仅盛产于缺少后生动物收割者的贫瘠环境中,如超盐量的咸水湖中。藻类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大量存在,大概反映了当时收割者的贫乏。另外,生态学野外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间接的证据,研究表明,在一个人工池塘中,放进捕食性鱼,会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从多样的藻类群落中去掉海胆,会使某一藻类在该群落中占统治地位而多样性下降。   寒武爆发作为地史上的第二大悬案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化石的不断发现及新理论的建立,这一谜团最终将大白于天下。
! G# v; s. x0 n6 r. a扩展阅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88629.html
( @' Q! H1 z- Z. l4 b; r1 G
已有 3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30 + 100 精品文章
vae有何不可 + 1 + 2 原创内容 老狼出品 值得回味
marrowstem + 5 + 10 原创内容

总评分: 威望 + 36  包包 + 112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7 14:48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7 15:17 编辑 3 s7 |1 L" ]8 @7 A+ D* @+ t- J
# J, C+ h- h  F. {+ S; i
回复 wwk865 的帖子9 f( B  P: }+ N/ Q
1 u# r+ B" x- U2 s
         非常好的问题,我们知道ES、iPS具有恶性肿瘤特征,但经历胚胎过程后却可以发育成没有肿瘤的正常小鼠,胚胎癌细胞植入到囊胚后也能够形成部分正常的组织....这个减数分裂——受精卵——胚胎发育的生命孕育过程肯定不是简单的组织分化、器官形成过程,其中一定对染色体和基因组进行重组和洗礼,从而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3 c! g" @4 S0 K. Z1 |8 d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推理,那些具有癌特征的原始单细胞生命种子在大自然提供的“子宫”中(如前述: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基因重组、筛选、排序,完成新的生命蜕变?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藤椅
发表于 2010-12-18 02:3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8 02:33 编辑
! j! d' n) z( P' Y
- \% P8 E* j+ m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2 ?8 b" I1 K4 L& r2 J
; i" H" U8 o1 i! v3 k2 R9 J
检索了一下,发现胚胎离开发育的微环境变成肿瘤,及肿瘤细胞在胚胎性环境可以参与正常组织分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的具有普遍意义,有学者认为不同环境可能对携带全套遗传信息的细胞核“重编程”而使肿瘤细胞表型逆转,可以设法通过改变微环境,诱导或“操纵”癌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早在1970年代,伊尔门西(K. Illmensee)就发现将畸胎癌细胞移植至正常同系动物的胚泡内,结果产生不长肿瘤的嵌合型小鼠。1980年代韦布(C. G. Webb)将白血病细胞向同系动物的早期胚胎移植,发现白血病细胞可参与正常动物血液系统的发育。1990年代科尔曼(W. B. Coleman)将肝癌细胞向同系成年动物肝组织移植,发现癌细胞可参与正常肝脏的细胞更新;同样,通过改造细胞外基质微环境,乳腺癌细胞可以发生恶性表型的逆转。20世纪末体外和体内研究均已证实,维甲类化合物对人类白血病具有良好的分化诱导作用。对于实体瘤的诱导分化研究,也已积累了许多实验室及临床经验,证实肿瘤细胞是可以通过环境干预而被诱导分化的[Cancer Res, 1988, 48: 1996]。其他还有:3 {/ }9 t4 y1 y2 G' F; v
1. Papaioannou et al 将小鼠囊胚移植到子宫外导致了恶性畸胎瘤的生长,而将两个二倍体的胚胎性癌细胞系P10和P19注入小鼠囊胚后,  P10细胞系在桑椹胚中聚集,  并且产生了大部分正常的嵌合体,   Cell Differ 1984; 15: 175-179;
$ }- e) `( |/ I8 {$ R7 ^3 ^+ _2. Marleau  等  将人的KG-1髓系白血病细胞和原发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注入妊娠期3.5  d的小鼠囊胚,  通过发育产生了异源性嵌合体和成鼠, Lab Invest, 2003, 83(5): 673681
# O: x; M! h# \+ T: b# @3. Hochedlinger et al 也在与上面相似的实验中证实了胚胎微环境可能存在调控肿瘤细胞向特定细胞分化并改变其恶性表型的机制.Genes Dev 2004; 18: 1875-1885% R9 ?! L) i( k! A; L, V; y
4. Brinster 将2~4 个CBAT6T6骨髓瘤细胞和129/SvS 畸胎瘤细胞注射入另一Swiss小鼠来源的囊胚腔都产生了正常的嵌合体子代;J Exp Med, 1974, 140(4): 1049~1056
5 ]4 _+ P$ B8 [& [1 |5.Li 等将鼠的成神经管细胞瘤的胞核移植到非同系的去核小鼠卵母细胞后进行了体外的胚胎培养和寄鼠移植,发育成具有典型细胞层次的胚胎。Cancer Res, 2003, 163(11):2733~27362 U% _7 v. s9 F4 |
6. Kobayashi 等将大鼠的肝癌细胞,H-35 和CD-1 小鼠的2- 细胞胚胎共培养发现 H-35 能显著提高胚胎的囊胚发率和孵化率; Biol Reprod, 1997,56(4): 1041~1049

3 x, z. f/ x$ j7 M1 x) O7 t& ^" _2 O0 h3 u( [

& I) V& k, N, U
8 v9 Q) L6 j+ I: c% j" J0 m4 \* N" q/ [
$ w6 E+ U" h1 c2 i* M

; d% a8 |# ]# h* c2 S/ q- b+ Z9 k; X; U* r; E
已有 2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marrowstem + 10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4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板凳
发表于 2010-12-18 12:51 |显示全部帖子
干细胞之家微信公众号
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
; e' I# O. B3 N
3 i* S& t: l9 [3 p读了一些你对癌细胞论调,归纳出一下几点,不知道理解是否准确?
/ X  c' ]# |; n- X, n  J: C, ]9 p1. 不认为癌细胞是已分化成体细胞“去分化”的结果;
6 ^8 _, R7 M1 v( M% `1 }) F2. 基本不支持“肿瘤干细胞”假说;2 f: x* @* `- J8 N
3. 认为癌细胞是成体干细胞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发生分子突变的“质变”结果;. H  R) c0 C# V3 G1 s
4. 认为癌细胞的染色体已经“散架”,癌细胞不可逆转。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报纸
发表于 2010-12-18 14:0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8 14:22 编辑 4 o. r' i) B2 X

+ H  I6 J- D) s( V& X老狼观点:* {4 j. _  \, Q  L1 @$ a) |) `
1. 不认为癌细胞是已分化成体细胞“去分化”的结果,基本不支持“肿瘤干细胞”假说,认为癌细胞源于失控的成体干细胞,这方面观点marrowstem 的观点基本一致;& \( f5 ?, w: ?. P" ^+ _
2. 认为癌细胞和干细胞高度同源,癌细胞只是流落到错误的微环境中“调节失控”的干细胞,基因变异和染色体“散架”可能只是癌细胞产生后的伴随状况;
' T$ G1 x/ d* c- B; K3. 认为胚胎干细胞、iPS和癌细胞无本质意义上的区别,癌细胞是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中自然发生“iPS”产生的“类胚胎干细胞”;+ [+ K% h2 ]! L$ s/ j/ n9 W
4. 认为胚胎干细胞、iPS和癌细胞在适合的胚胎性微环境中可以被“归零”——全新生命的开始...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20 + 3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20  包包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地板
发表于 2010-12-18 22:12 |显示全部帖子
marrowstem 发表于 2010-12-18 17:20
7 O  S: K' }2 P) l( U7 t; Z个人认为癌细胞是正常干细胞在恶性质的niche中被孵化出来的,这些从“潘多拉”盒子中爬出来的瘤细胞相互之间 ...

+ ]& i) z% d9 J/ R+ `* J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本人认为正常成体干细胞在异常微环境中(如炎症部位的niche)受到错误信号刺激会产生“内源性iPS”,他们的可能命运有几种:
. u9 p: u2 J3 K6 v: K, i' s8 T1. 被体内严密的免疫网络捕获而被清除;微环境不适宜而凋亡;0 {7 u- J  X# X
2. 在合适的微环境中分化为正常组织;  P# Z% |/ e! d
3. 在不合适的微环境中形成增生、结节、畸胎瘤等异常分化组织;1 s. _  ~/ K: g$ g" t) g+ a
4. 在极不合适的微环境中产生持续应激反应,这些效应累积的结果发生基因变异和染色体散架等,在选择压力下彻底“返祖”,回到单细胞生物的原始形态——癌细胞;
: n' L) U$ p# ^/ a7 D# Y2 z# U) R. i" F# ^- m' [- H. ~
以上假说可以通过用健康动物及免疫缺陷动物模型进行验证:* a% p! @! Z- N& F
1.  少量的ES/iPS/癌细胞接种在不同的组织中是不是会自然凋亡或被免疫清除?6 j3 G# `/ i0 G
2.  一定量的ES/iPS/癌细胞接种在不同的组织中是不是会产生增生、结节、畸胎瘤等?  ~* t4 T7 F, {2 I
3.  已经有证据表明ES/iPS/癌细胞接种会产生恶性肿瘤,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进一步比较这些恶性肿瘤和天然癌组织细胞的异同点?7 w$ N( i* u1 c1 X, x( p7 o
4.  将3中产生的恶性肿瘤及天然癌细胞分别接入囊胚中观察组织分化程度的差异?: o2 W7 z0 L( c6 q
2 ^) q( @- f3 F" c
目的是探讨ES/iPS/癌细胞在非胚胎微环境“恶变”及胚胎微环境中的“归零”行为,按照询循证医学医学的原理寻找肿瘤发生的规律,只是初步设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吧方案进一步完善并实施。) @9 f; U+ W% Q- h% S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30 + 5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30  包包 + 5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7
发表于 2010-12-18 23:41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8 23:44 编辑
% B& t2 X; L! O' Z- Y/ x7 n& ~. J/ ^$ B
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0 `$ O4 b$ W, v% _
8 h3 d& B) O" V3 W
癌细胞染色体混乱更说明其的“原始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明确的细胞核,染色质是混乱的一团,生命力和侵袭能力尤其顽强,真菌虽有明确的细胞核,但染色质也是混乱的,高级的多细胞生命才有染色体。% D" O# s( J/ _, d3 L( }
从这个角度看,癌细胞比ES和iPS要更原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8
发表于 2010-12-19 12:3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9 12:31 编辑
  A$ ^0 `, ?  B( H% h4 h$ Q; ]+ K/ {( ]5 x5 D
回复 marrowstem 的帖子
( p# e( F0 m7 x1 F/ U4 k6 O. x9 T4 Z
; i! g& j& ?, t+ m. N# _楼上以高分化的肿瘤和干细胞、iPS比较谁更原始是不公平的,如你所说肿瘤有是形态多样、分化程度不一的乌合之众,要扯清楚所指出的这些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细胞“原始性”的判断指标,如果我们拿癌细胞的“自主性、浸润性和转移能力”以及其“代谢方式、免疫逃逸、低于化疗或放疗能力”等等来作出比较比较和判断,毫无疑问恶性肿瘤细胞有着非常原始的行为特征,而这些恰恰也是病毒、细菌等这些原始生命形态的特长。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10 + 2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10  包包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9
发表于 2010-12-19 13:10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9 13:32 编辑 , o$ o. U3 @$ |  u4 c% ?) L* ?
marrowstem 发表于 2010-12-19 12:42 7 i. i9 V1 x3 S
回复 sunsong7 的帖子, E% u& l% k+ R% e' K; I/ M8 r5 V

6 x$ G2 Y; I, ^' H1 q问一个问题,癌前病变的组织中有没有你认为的非常原始的“瘤”细胞存在?
1 n" o5 c1 M9 I
! W' n7 d) B7 y3 s$ ?, H
有的,这就是所谓非常原始的“瘤”细胞就是我说的“内源性iPS”细胞,由于这些细胞无法回到“胚胎性微环境”中“归零”,在非胚胎性微环境遭遇多种命运,其中一条道路就是“返祖”为癌,成为“更原始”的单细胞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86 
威望
13286  
包包
34831  

论坛元老 精华勋章 金话筒 专家 优秀会员 优秀版主

10
发表于 2010-12-19 13:17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sunsong7 于 2010-12-19 13:23 编辑 2 O1 J% p# t6 N
- l# L% Z/ `# F; {$ A6 G% {" ^
扩展阅读——生命起源假说与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假说
1 x8 B8 u% o$ V3 n  [' \; L

生命起源假说


) f9 f1 j4 z  U  q       关于生命的起源,历史上曾经有过种种假说:如“神创说”(认为生命是由上帝或神创造的)、“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尤其是简单生命是由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等。这些假说多出于臆测,已被人们所否定。从近年召开的国际生命起源学术会议提出的研究论文看,当代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化学进化说”,一是“宇宙胚种说”。细胞的全能性不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基础,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而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是细胞增殖。
# v2 V+ o# A- |  [# M2 w  化学进化说主张,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条件下从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化学进化过程。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只是后来才在地球让发展了起来。
( f7 Z, k9 g! \6 p) y) {+ l化学进化说 " \4 T% L- A/ }
  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起源关键就在于这些生命物质的起源,即在没有生命的原始地球上,由于自然的原因,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作用,产生出多种有机物和生物分子。因此,生命起源问题首先是原始有机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化学进化的作用是造就一类化学材料,这些化学材料构成氨基酸,糖等通用的“结构单元”,核酸和蛋白质等生命物质就来自这结“结构单元”的组合。 1922年,生物化学家奥巴林第一个提出了一种可以验证的假说,认为原始地球上的某些无机物,在来自闪电,太阳光的能量的作用下,变成了第一批有机分子。时隔31年之后的1953年,美国化学家米勒首次实验证了奥巴林的这一假说。他模似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用氢、甲烷、氨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有机分子氨基酸。继米勒之后,许多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又合成出了其他组成生命体的重要的生物分子,如嘌呤、嘧定、核糖、脱氧核糖、核苷、核苷酸、脂肪酸、卟啉和脂质等。1965年和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是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上述两种生物分子的人工合成成功,开始了通过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去研究生命起源的新时代。一般说来,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 x1 |  {. O. I; c# s
9 J7 f4 O2 J: u& F! r$ t
宇宙胚种说
* y( H7 u: a" G& ~$ h% l4 G+ G      宇宙胚种论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生命。但是,一些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却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物质,但那不是决定性的,产生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本来就已经存在。
1 D1 ]8 {9 y6 M1 r& o “宇宙胚种”论是由瑞典化学家、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列纽斯于1907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作为物种的孢子,在太阳光压力的推动下,被送到遥远的宇宙彼方,如果遇到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把生命传播到那里。 " G  J; S6 Q9 ?& ]) C: Y( X: I$ ^
   过去和现在,已经提出了许多属于宇宙胚种说的假说,如在1993年7月的第十次生命起源国际会议上,有人提出,“造成化学反应并导致生命产生的有机物,毫无颖问是与地球碰撞的彗星带来的”,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在其中一颗彗星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有了地球生命。几年前一位空间物理学家和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也把地球生命的起源解释为: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他们也认为是彗星提供了地球生命诞生需要的原材料(他们将之谓“类生命生物”).。尽管有科学家对此类假说持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彗星是带来了某些物质,但它们不是决定性的,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 ”)。尽管诸如此类的观点仍是一些尚需进一步证明的问题,但通过对陨石、彗星、星际尘云以及其他行星上的有机分子的探索与研究。了解那些有机分子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与地球上的有机分子进行比较,都将为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1 E. `- ]- O2 w# e

3 @0 ~1 J8 Z4 b- s( k" k% L
# k) _& Q/ `; F' `4 @1 R; M  h5 _

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假说


+ m( m* g/ T0 T6 H/ k
4 s& B9 P6 V6 v. N9 a  q( `: H- X5 s群体学说
# m. }- L9 v  q, |3 R1.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
% ?. ?; U3 F( x% E( j$ S' Q. v2.梅契尼柯夫的吞噬虫学说。该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的祖先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的群体,后来个别细胞摄取食物后进入群体之内形成内胚层,结果就形成为二胚层的动物,起初为实心的,后来才逐渐地形成消化腔,所以梅契尼柯夫便把这种假想的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叫做吞噬虫。
8 G+ a) a  ]+ {: R+ O! _+ o3.Barnes(1987)认为,团藻样动物虽被作为鞭毛虫群体祖先的原型,但是这些具有似植物细胞的自养有机体不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超微结构的证据表明,领鞭毛虫类原生动物更可能是后生动物的祖先。领鞭毛虫有些是单体的,有些是群体的。 ' i8 l4 }- C9 q' ~' X; q
4 U$ H! i( i  L7 i8 g
合胞体学说 / W# ^" n1 k  }* W: K& E# O8 R
这一学说主要是由 Hadzi(1953)和 Harsan(1977)提出的,认为多细胞动物来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开始是合胞体结构,即多核的细胞,后来每个核获得一部分细胞质和细胞膜形成了多细胞结构。对该学说,持反对意见者较多。
$ B! |! c" I0 g3 H5 y% w$ a9 A" y" c. w5 q* T/ P9 }1 V4 l
共生学说 & Y! a! \- v# K1 w, i: b
该学说认为不同种的原生生物共生在一起,发属成为多细胞动物。但对于不同遗传基础的单细胞生物如何聚在一起形成能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在遗传学上难以解释。$ N" L+ a+ u* Q& A' ~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包包 收起 理由
细胞海洋 + 5 + 10 欢迎参与讨论

总评分: 威望 + 5  包包 + 1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验证问答 换一个

Archiver|干细胞之家 ( 吉ICP备2021004615号-3 )

GMT+8, 2024-6-5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