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周琪——追寻克隆的艺术(崇拜呀) [打印本页]

作者: Tlexander    时间: 2012-2-4 21:36     标题: 周琪——追寻克隆的艺术(崇拜呀)

科技日报 作者 林莉君 4 P. P3 _* `: |3 e9 o
7 z$ l2 L$ R( ]! t( N# h$ s* \, m( a: p
2004年3月14日,34岁的周琪,因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吉诺韦转基因科技奖,他也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华裔科学家。但是周琪并不像常人想的那样,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实验室”的人。他很注重工作和生活的调节,听音乐、玩滑板、看电视、逛街、购物,在法国有空的时候还会去垂钓。在所有的爱好中,周琪最感兴趣的还是摄影和建筑。
' p8 d+ O6 A! x" L4 v( N2 v& I8 e$ s; u! _
初见周琪,是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生殖楼:1米85左右的个子,黑色套头毛衣,米色休闲裤,一条红黑相间的时尚丝巾,一副黑边眼镜。一时之间,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颇具艺术家气质的年轻人和科学家联系起来。2 L6 F3 _* `: G" a
' v+ @: v0 t9 L+ d: Y6 V
2004年3月14日,周琪因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吉诺韦转基因科技奖。
; R. m0 y  a+ _% x) y3 i  I3 P4 ?- D6 z. o" E6 c" }
低调的周琪
+ ]  Z! o4 A/ V; O0 f5 i: Z* C. }- Z& I( {% j
和周琪聊天,你会发现这位在克隆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说话声音很轻,语调自始至终都很平和,外界的荣誉和社会的评价,对他而言似乎都不重要,他关心的是如何才能排除干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1 s( z  G5 c& f- F

/ {$ |+ P1 Z+ G. w  d9 f9 p在聊天的过程中,不断有电话打进来,从周琪的应答中,记者能猜测出好几个电话都是要求采访的,对于这些电话,周琪只是礼貌地拒绝了。
) W5 k6 L' g" |' x  \$ G+ M" W0 [! ^% T: L1 u4 W
周琪这种低调的方式,我在预约采访时就已经“领教”过了,第一次打电话,周琪拒绝;第二次打电话,拒绝;第三次打电话,拒绝……3月24日我直接闯到动物所,可能是过于执着了,周琪终于同意和我见个面。6 Q9 ~3 h: }& L

9 d4 }/ G4 c( z' a, |. G! F下午的阳光铺满房间,照得人暖暖的。坐在周琪的办公室,我心里盘算着如何从他嘴里“撬出”一些读者关心的信息。当我刚拿出笔准备在采访本上做记录的时候,他却摆摆手说:“咱们随便聊聊好了,你不要记,谈到的东西也不许发表。”他甚至“威胁”我:“如果你再写的话,我就什么也不说了。”我只好收起采访本,充分调动自己的耳朵、眼睛和记忆神经,尽可能多地记住周琪的每一句话。$ M* K; M) f3 K  U( ?

  `3 Q. u0 d6 `" q( a每一次成功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每一项科学产出的背后,都是对一次次失败的总结和向成功的冲刺所付出的艰辛。但是,对于自己的这些科研成果和走向成功之路所遇到的困难,周琪拒绝多谈,只是平淡地说,喜欢这个领域的工作,就想把它做好。
; [  L4 H4 I: y: _8 h8 m) q! ~9 K; \8 Y8 c0 h/ q2 E6 v7 V/ q
周琪说,他从小喜欢建筑设计,结缘“生物科学”这个神秘的领域纯属偶然。1987年高考时,一道时事题“21世纪是生命科学时代”激发了他的兴趣。报考时,考分超出重点线很多的周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成了那个系的首届学生。+ P  K- d# B$ d; p2 i5 C. C- @; |. c

1 Q4 Z& R4 m8 r科学的周琪2 i8 ~3 v  K7 y; z3 Y4 u: }- g
( ^2 o5 w$ Y' b- |
上大学时,周琪17岁,17年后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大鼠的人。% s2 A2 E; j% h/ d% i

& ]; L* n! P1 V$ N7 @1996年,周琪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在中国动物克隆研究的圣地“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度过两年博士后生涯。
! B$ ^+ ?" v/ v# Y# _  V4 |7 u
1999年3月,周琪选择到法国国立农艺研究中心(IN鄄RA)分子发育生物学部继续他的工作。7月底,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小鼠出生,就是后来被多莉羊之父威尔穆特博士誉为“该领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的工作。, P) @; v; U% r# e  [8 L1 c

0 |9 r6 `1 n& t* ~+ u& [* U% D5 l2000年5月3日,30岁的周琪领军的中法科学家合作的第一只“胚胎干细胞克隆小鼠”出生了,同事们给克隆小鼠取名为“哈尔滨”。见过“哈尔滨”的人说,克隆鼠活泼可爱,很难发现它与自然鼠有何不同,但一年后,克隆小鼠“哈尔滨”死于免疫系统病变。这让周琪对克隆技术的两面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研究克隆动物发育的兴趣。
4 W2 [6 w) |& j+ s0 U6 s3 {  t, k/ |- K% u/ l- n
2000年11月15日,由周琪与法国科学家共同培育的克隆小牛“周让娜”顺利降生。它是世界上第一头没有采用“多莉羊技术”,而是采用周琪的注射移核技术生产的体细胞克隆牛,这一成果将解决克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利限制。  K3 x4 _, a; \; s0 M
, L; e/ i2 W+ Q2 X" o9 P/ y! a
2001年8月,利用细胞周期同步技术生产出了世界第一头中期体细胞克隆牛,因为没有采用生产多莉羊的“休眠技术”,这进一步为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开创了新局面。适逢中国成功得到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INRA将这头克隆牛命名为“奥运2008”。“奥运2008”后来登上了科技双语刊物《中法合作动态》的封面,还被配发了编者按。
+ ?9 r( g0 [* x4 }! o! K4 T( F. N! @2 u0 N1 y& x2 [" D( @5 F
2002年,周琪领军的中法科学家,发明了能够精确控制大鼠卵细胞自发活化的专利技术,利用药物控制的方法,将大鼠卵子细胞的发育过程人为变慢,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克隆大鼠。这项成果发表在2003年9月25日出版的世界权威杂志Science上。
- l1 e6 |! {; ]
/ x: i8 z+ t; {; `( i1 T" J周琪介绍说,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像在生物体内播种一样,大量生产出相同的生命体。啮齿类动物由于其生理特征在很多方面特别接近于人类,而被称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小鼠的基因组有90%%以上与人同源,尽管大鼠的基因组工作还没有完成,但它在模拟人类疾病方面是非常优秀的实验动物,但由于大鼠的卵子细胞在体外发育很快,在10分钟之内就会变性和老化,因此科学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卵子细胞进行操作,一直无法克隆出大鼠。这项研究也被世界同行公认为动物克隆和转基因领域的一大难题。周琪克隆大鼠的成功,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相关药物的研制和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8 l- q, h" s4 ~1 P$ v$ I+ R2 ^
1 e7 b9 \7 K4 v  y8 U$ \' l今年3月14日,周琪因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克隆大鼠而荣获第三届genOway转基因奖。; U! \+ S2 l8 F/ G+ E: h  L
2 C& @  T9 K% |; x# q
“恋家”的周琪
' q$ G+ `, @2 F8 {# p
/ D2 Z6 _- ^$ ~6 S* U4 o, i6 G: W$ @在周琪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许多还未打开的大包装箱。周琪说,那是他在巴黎的家具,回国的时候精挑细选还是发了一个30吨的集装箱,家里实在放不下,只能暂时寄放在办公室里。
) y+ a* A0 \' P4 A  O+ V% Q4 _, O. }; J' U9 g
周琪在法国工作期间,他的家是坐落在巴黎地区惟一的自然保护区———茹依昂若撒一栋独体小楼。曾经到周琪法国的家里作客的中国驻法外交官李顺龙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他见到的情景:一条小河缓缓的流过,漂亮的矮种马在窗前的草地上悠闲的追逐,站在周琪家中宽敞的客厅里,可以隐约看到对面山坡上闻名世界的巴黎商业学校,阵阵轻风带来大森林的清新,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5 c' i, u" j/ z4 w' B8 k! x

6 u+ u( o7 F/ q4 l: d) Y* J周琪在法国的工作地点———法国国立农业研究中心,周琪在那里组建了实验动物核质相互作用研究组。为什么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幽雅的居住环境都没留住周琪的脚步?对于这个老套问题,周琪的回答轻描淡写:“我回来只是想踏踏实实为国家做点事情,其它的倒没想那么多。”他引以自豪的是即使作为法国全职工作人员,他的工作中也都处处体现出中国,所有的重要文章都属中国的名字。“回国之后,贡献因该更直接一些吧,看着实验室从无到有,科研工作一点点展开,看着学生一点点进步,看着克隆小鼠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不断出生,那种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的心情不是其它别的东西能比的。”, c3 c7 q8 U5 H5 w" i* |$ e
1 @9 l1 b! ]' V0 G0 @
目前,在科技部、基金委和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周琪的实验室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国际标准的动物房,并且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他们已经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建立了小鼠体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克隆动物群,这在国际上是不多的。周琪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克隆动物群体,为进一步对克隆胚和克隆后代的发育进行系统研究,为找到克隆动物发育异常的原因和克服其途径创造条件。
5 e( H: ]0 t& H/ [# o
8 ~. U% V* D/ V- _' a3 z& `& ]“下一步我们将对提高克隆效率,完善治疗性克隆技术投入更多的精力,让基础研究为实际应用服务,离实际生活更近一些。”周琪淡淡地说。
6 _" v& q% o  e& n! r1 F, l
0 M( `  l6 U. I# T艺术的周琪
4 r0 S& z; @( ?. X  O: t+ P& c3 z6 @% O6 g, i8 Y! T4 b2 W2 v
搞科研的,尤其是能做出让学界认可的成果的科研人员,通常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全都用在了实验室。但是周琪并不是那样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实验室”的人。他很注重工作和生活的调节,听音乐、玩滑板、看电视、逛街、购物,在法国有空的时候还会去垂钓,然而在所有的爱好中,周琪最感兴趣的还是摄影和建筑。! ~' j4 L" I6 [& M5 F3 `  Q( h
+ q) O" S7 z/ g# m+ v9 ^; e
“如果不是那道题目,我一定会报考建筑专业。”周琪对自己的在建筑方面的天分很自豪:“每次搬新家,装修房子和室内设计都是我亲手做的,现在回头来看,10年前自己做的东西放到现在仍很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周琪对建筑的爱好和他小时候喜欢画画有关,他的父母回忆,周琪上小学时,他的课本上就画满了汽车和《水浒》一百零八将等图画。
" @/ N2 G4 c5 L* Z1 D% n- t1 |0 F, b
而对于摄影的兴趣则来源于家庭的影响,回忆起父亲把自己带入了摄影天地的情景,周琪的脸上露出孩子一样的笑容。他说:“我小时侯,条件虽然很有限,但是爸爸还是会带着我们去野外拍照片,然后回家用自制的扩大机和印相机冲胶卷、洗照片。”把大自然的景色摄入镜头的快感、自己冲洗照片的成就感使摄影成了伴随周琪成长的一大爱好。
3 y2 H8 ?% b9 ?  l7 B
' _  o# }/ \( O1 k7 q0 r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周琪很自豪拥有10多部专业照相机,在欧洲的时候,异国风情让他一再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了近4万张反转片和照片。周琪的那位外交官朋友这样评价他的摄影水平:“他的摄影理论和作品很具有专业水准。”
* k: p4 Y& _" J4 A# f( h. w% ]& H6 U# D2 Z; ^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创新的灵感很多来源于对艺术的感悟。”这是周琪在送我离开时随口说的一句话。
# V# h' z' i" W# n" X: ~1 r' m0 c+ [
记者手记; s* l& F: \7 L

1 O' l. p9 h# d7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创新的灵感很多来源于对艺术的感悟”
1 E: n3 |' `/ \/ T8 b, [' S, Y0 m0 P8 q% \1 d" Z
为了能顺利完成这次采访,准备采访周琪之前,我上网去搜索和他相关的资料。但是,网上提供的内容实在少得可怜!对着仅有的只有几条信息,我唯一的感觉是:周琪实在太低调了,低调得近乎神秘!从整个交流过程来说,周琪并不是一位很好的采访对象。尽管在克隆研究这个热点领域,对小鼠和大鼠克隆,对克隆牛的研究他都堪称专家,但周琪的低调与他的热点工作形成了极大反差———他拒绝接受采访,拒绝形容他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拒绝记者对他内心世界的探索。但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和、谦虚和不为外物驱使的性格又使我在这个年轻科学家身上看到了他踏实和务实的一面。采访结束时,周琪送给我一本他1997年编著的《神秘的克隆》。他的签名,周字里面仅有一个“十”字,我不知道这是他的习惯使然,还是有意为之:少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 1 O+ p: |$ A+ w7 q* y  K  T
; L# {  t$ z, j( [8 M% I

作者: 横横竖勾    时间: 2012-3-15 23:18

写的很好,着实很低调,低到尘埃里。。。但是,那都无所谓,因为低调才能成大事
作者: mydream7000    时间: 2012-4-5 16:03

生命院20年院庆时周琪哭了,,,
作者: kiss2346    时间: 2012-7-4 16:47

回复 mydream7000 的帖子/ T! `" L- Z3 U8 U: Z
- n; u- {9 Y. T  V# I$ C
农大的校友?
作者: 郇延军    时间: 2012-7-13 11:14

周老师都赠你书了,真好!
作者: jiefengbing    时间: 2012-7-13 16:11

看了报道,只能哈哈哈,下次应该写个 你所不知道的周琪,爆个猛料      
作者: Damon-Salvatore    时间: 2014-3-28 07:16

有时候真想问一下这些大牛们,家庭如何与科研生活平衡。简单点说,每个青年科研工作者都会有留学后多在国外做几年博后的激情,可那时一般年龄已过30,家中父母身老体衰,对他们的思念与愧疚是电话无法维系的。还有妻子或老公,如果对方不是做这方面工作的,很难理解自己的废寝忘食。  不知楼主怎么看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