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标题: 曹雪涛:沉下心,我们将有更多大师 [打印本页]

作者: Kuo    时间: 2016-2-16 13:06     标题: 曹雪涛:沉下心,我们将有更多大师

2016-02-16 人民日报
, w1 g5 z8 d. M9 E' C5 W+ A1 x, y1 o- K; \. {, [" U. D9 E3 \- {
  “琉璃顶,展飞檐,檐下飞雨燕,青色砖墙白玉栏,校园是摇篮。” 歌曲《雨燕》中描述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医学院之一,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8 [' v' x( r# {& B. {

) ^1 M" |7 k7 O% U1 @/ G; f5 T  在免疫学界,曹雪涛的名字早已蜚声海外。如今,他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他的团队近年来孵化出很多独创性成果。而他的许多灵感,都源于这个宁静小院所弥漫的浓厚学术气息。日前,他被《自然》杂志授予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0 S0 Q3 O% [+ \( e$ s% l5 m
8 J7 l& Y4 o+ H- D8 p, U
  “很多创新灵感,来自中国哲学的启发”
7 H9 e8 r8 v8 P
* v1 b6 h% F( Z( R0 f: x  “我没有留学背景,算是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原生态品种。”曹雪涛幽默地说。谈起免疫学,他如数家珍。
6 d- f- y6 V$ S3 C) \5 K( C
7 Q: W& O0 @& _; x! |0 K7 T' j( M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气’,从一个侧面说,就是西医里说的免疫力。人不生病、不感染、不得肿瘤,主要是因为有正常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就来自免疫细胞。”曹雪涛介绍,作为人体的“警卫部队”,免疫细胞可以精准识别并杀伤外来入侵之敌。免疫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就是免疫细胞如何产生、如何发挥功能等。) h, o) }+ T% n7 U% V$ V

  r4 {3 B( F. D* T' E' a; B$ m7 y/ T  免疫细胞有十几种类型。1995年,曹雪涛在实验室里偶然观察到了一种形状像树根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当时,世界上很少有人研究,国内尚属空白。由于另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常常和树突状细胞相伴相随,曹雪涛便将主攻方向锁定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 A$ u0 O& V+ L: s( U
. J8 S  H+ h7 s, N, A7 ?  人体的免疫力有一个平衡点。生病,就是因为免疫力的平衡点被打破了。如果免疫细胞过度活跃甚至亢奋,就会“丧失理智”,出现“自残”行为,损伤人体的正常细胞,导致过敏、红斑狼疮、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免疫细胞功能丧失,就会无法识别和攻击外来“敌人”,导致感染、肿瘤等疾病发生。3 V  D# X: S% s1 h& y
! @5 C" e# [8 s
  那么,免疫力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免疫细胞只攻击 “非己”而不攻击自己?这还是未知数,也是全世界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I$ c2 M9 i8 d# J9 O
1 I" L; [6 |6 q( q
  “免疫细胞和人一样,需要有规律地作息进行平衡调控。如果总不睡觉,就会功能亢奋;如果总睡不醒,就会功能抑制。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免疫细胞的平衡调控规律。比如,为什么有的细胞太亢奋?为什么有的细胞睡不醒?为什么亢奋的细胞会及时适度静息下来?”曹雪涛说。
  h/ A5 A0 m3 D) [
) a6 n6 _9 b: n6 ~: J$ l3 L8 \  “我很多创新性发现的灵感,来自中国哲学的启发。”曹雪涛认为,免疫学是研究动态平衡的,而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国式智慧”。在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对于复杂科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往往会孕育原创性突破,我边学习边领悟。”
2 h% ^6 Q' k4 K4 P1 Y$ s9 o7 E9 M4 X; ?: q, A
  曹雪涛说,在医学领域,免疫学是支柱性学科、前沿性学科、实用性学科,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很多疾病都与免疫有关,但由于人类对免疫的认识不够,很多医学难题还无法解决。4 p. j$ ?2 M" J4 q+ M& {

* s" ^/ q9 j% V; F' X$ I3 V/ U+ o. B% }  “三流导师传知识,二流导师教方法,一流导师授理念”) l9 `/ V4 q3 Q7 M7 v$ Y4 Q3 i2 F

5 m6 _. H& a7 T  近年来,曹雪涛实验室一直持续产出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曹雪涛说,这主要取决于团队的合作进取。当然,团队的力量与带头人密切相关,导师的境界决定了团队的水平。在他看来,导师可分为三种境界:三流导师传知识,二流导师教方法,一流导师授理念。# P0 z) A& r, o1 |  R5 ?; _
3 L% G, X6 x! m% j# w
  “作为导师,要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把自己当成瞭望塔甚至发射架,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我不希望自己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匠人,而希望是一个启发学生悟道的明师。有时一句朴素的话,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曹雪涛说。他有一个“摘苹果”理论:在一片苹果树林里,伸手就能够着的苹果,肯定被大个子摘光了。小个子要想有收获,就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在别人够不着的地方摘苹果,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这个肩膀。
. n& u. Q* e: p: a/ Z  p% H8 z+ q7 x8 P5 F
  曹雪涛不喜欢学生叫他“老板”,因为他从不把学生视为高级劳力。他认为,导师如父如兄,实验室应该有“家”的文化,充满亲情。曹雪涛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兴其趣、壮其志、静其心、练其能、定其位、鼓其势、开其悟。秉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制订了一个“登峰计划”,分为“夯基、攀登、登峰”三个阶段。对于有望登上峰顶的学生,集中力量给予支持。& K: G$ ]$ ]; ~" t5 ~6 c$ t/ [* q( c
2 W0 G6 i& n; Z4 g  p  ?
  目前,曹雪涛带了20多名研究生,很多人已经在世界顶级杂志发表论文。“我把学生们领到一片有待开采的富矿,有的是学科制高点,有的是新的生长点,深浅难易不一样,人人都有作为。能力大可以深挖,能力小的可以浅挖,只要潜心钻研,出成果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能沉得住气。小失败是大成功之母,有的学生也许几年不出成果,但是厚积薄发,一出就是大成果。”' `9 C) S) @, m) U
- S5 V1 _+ y! F0 C
  这种沉得住气,也是中国科学家所需要的。“有些人心猿意马,没有在一个领域深潜下去,没有形成团队力量,所以难出重大成果”。曹雪涛说。
- C/ I5 C( V+ B$ |  j  u! {. P# S, \! w! c1 K0 _
  曹雪涛觉得,中国不缺科学家,但缺科学家精神,缺少有家国情怀的大师级科学家,而大师级科学家的诞生是需要时间的。过去中国科研条件不好,依然诞生了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只要科学界有定力、不浮躁,再等10到20年,中国本土将涌现更多大师级科学家。
9 n% m; f& E  P( A- K; D6 Q  Y# _
# C4 Y1 G2 P% P3 q& t4 G* L6 L$ W- y
作者: sjmpt    时间: 2016-2-16 14:36

加油本土研究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6-2-16 21:07

曹教授,看好您哦!加油!!
作者: marrowstem    时间: 2016-2-16 21:09

中国有您这种有境界和还能坐的下来静心思考的教授不多的。




欢迎光临 干细胞之家 - 中国干细胞行业门户第一站 (http://stemcell8.cn/) Powered by Discuz! X1.5